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1页 |
·研究课题的来源 | 第11-12页 |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12-14页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现实意义 | 第12-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媒介与媒介伦理 | 第21-39页 |
·媒介的历史发展 | 第21-24页 |
·口语传播阶段 | 第22页 |
·文字传播阶段 | 第22-23页 |
·印刷传播阶段 | 第23页 |
·电子传播阶段 | 第23-24页 |
·媒介与社会生活 | 第24-30页 |
·媒介与社会系统 | 第24-26页 |
·媒介与政治生活 | 第26-27页 |
·媒介与经济 | 第27-28页 |
·媒介与文化 | 第28-29页 |
·媒介与国际关系 | 第29-30页 |
·媒介伦理的内涵 | 第30-34页 |
·媒介与伦理的关系 | 第30-32页 |
·媒介伦理的内涵 | 第32-34页 |
·媒介伦理的历史演变 | 第34-39页 |
·前自由媒介时期的媒介伦理 | 第34-35页 |
·自由媒介时期的媒介伦理 | 第35-37页 |
·后自由媒介时期的媒介伦理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媒介全球化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媒介伦理 | 第39-47页 |
·媒介全球化与转型期的中国媒介 | 第39-42页 |
·媒介全球化的涵义及其表现 | 第39-41页 |
·转型期的中国媒介 | 第41-42页 |
·媒介全球化对当代中国媒介伦理的影响 | 第42-44页 |
·转型期中国媒介伦理的发展 | 第44-47页 |
·媒介伦理主体的多样性 | 第44-45页 |
·媒介伦理关系的复杂性 | 第45-46页 |
·媒介伦理要求的时代性 | 第46-47页 |
第四章 转型期中国媒介的现状及其伦理问题 | 第47-61页 |
·媒介娱乐化趋势 | 第47-49页 |
·媒介娱乐化表现 | 第47-48页 |
·媒介娱乐化的伦理反思 | 第48-49页 |
·媒介职业道德失范现象 | 第49-51页 |
·虚假新闻和新闻腐败 | 第49-50页 |
·广告中的失德现象 | 第50-51页 |
·职业道德失范的伦理反思 | 第51页 |
·独立审判与舆论监督的制度伦理分析 | 第51-55页 |
·舆论监督与独立审判 | 第52-53页 |
·舆论监督与独立审判之间的关系 | 第53-54页 |
·“第四权力”理论构建下的舆论监督与独立审判 | 第54-55页 |
·“人肉搜索”的失范行为——游走于道德与法律的边缘 | 第55-61页 |
·何为“人肉搜索”及其发展历史 | 第56-57页 |
·“人肉搜索”的伦理反思 | 第57-61页 |
第五章 转型期中国媒介伦理的建设与完善 | 第61-71页 |
·转型期中国媒介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61-68页 |
·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 | 第61-64页 |
·媒介自身的原因 | 第64-65页 |
·制度建设的原因 | 第65-67页 |
·伦理研究的不足 | 第67-68页 |
·转型期中国媒介伦理建设的途径探索 | 第68-71页 |
·提高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助于增强媒介自律 | 第68-69页 |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媒介传播法律法规 | 第69-70页 |
·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 | 第70-71页 |
结语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