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0-13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2-3 研究目标 | 第11页 |
1-2-4 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1-3 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4-25页 |
§2-1 经济区理论 | 第14-15页 |
2-1-1 经济区的概念 | 第14页 |
2-1-2 经济区的特征与构成要素 | 第14-15页 |
2-1-3 经济区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15页 |
§2-2 都市区理论 | 第15-17页 |
2-2-1 都市区的概念 | 第15-16页 |
2-2-2 都市区的特征和机理 | 第16页 |
2-2-3 都市区发展相关理论 | 第16-17页 |
§2-3 城市群理论 | 第17-20页 |
2-3-1 城市群的概念 | 第17-18页 |
2-3-2 城市群的特征和分类 | 第18页 |
2-3-3 城市群形成机理 | 第18-19页 |
2-3-4 城市集群含义及相关理论 | 第19-20页 |
§2-4 产业集群理论 | 第20-23页 |
2-4-1 产业集群的概念 | 第20页 |
2-4-2 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及评价理论 | 第20-21页 |
2-4-3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2-5 城市群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理论 | 第23-25页 |
2-5-1 产业集群对城市群发展的推动作用 | 第23页 |
2-5-2 城市群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23-24页 |
2-5-3 产业集群与城市群的内在互动发展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城市集群模式比较研究 | 第25-31页 |
§3-1 国外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 | 第25-27页 |
3-1-1 纽约城市群 | 第25-26页 |
3-1-2 东京城市群 | 第26页 |
3-1-3 巴黎城市群 | 第26-27页 |
3-1-4 荷兰“多中心型”城市群 | 第27页 |
§3-2 国内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 | 第27-29页 |
3-2-1 长三角城市群 | 第27-28页 |
3-2-2 珠三角城市群 | 第28-29页 |
§3-3 国内外城市群发展模式的一般规律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集群模式分析 | 第31-42页 |
§4-1 城市群与产业群耦合现象分析 | 第31-32页 |
§4-2 耦合度数学模型分析 | 第32-38页 |
4-2-1 定量分析的必要性 | 第32-33页 |
4-2-2 模型设计步骤 | 第33页 |
4-2-3 相关指标选取 | 第33-37页 |
4-2-4 计算模型的构建 | 第37-38页 |
§4-3 城市集群模式逻辑模型分析 | 第38-42页 |
4-3-1 产业群与城市群相互作用机制 | 第38-40页 |
4-3-2 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城市集群模型构建 | 第40-42页 |
第五章 京廊都市区城市集群现状研究 | 第42-54页 |
§5-1 京廊都市区现状分析 | 第42-47页 |
5-1-1 京廊都市区的界定 | 第42页 |
5-1-2 京廊都市区城市产业发展现状 | 第42-47页 |
§5-2 京廊都市区城市群与产业群耦合度分析 | 第47-52页 |
5-2-1 计算京廊都市区内产业集群的功效系数 | 第47-49页 |
5-2-2 计算京廊都市区内城市群的功效系数 | 第49-51页 |
5-2-3 京廊都市区城市群与产业群耦合度测定 | 第51-52页 |
5-2-4 模型分析结果 | 第52页 |
§5-3 京廊都市区城市集群现存问题研究 | 第52-54页 |
5-3-1 城市链与产业链不完整 | 第52页 |
5-3-2 产业结构同构化问题突出 | 第52-53页 |
5-3-3 城市功能定位冲突、不协调 | 第53页 |
5-3-4 行政级别不对等与协调机制不健全 | 第53页 |
5-3-5 区内产业集群竞争力较弱与创新能力不足 | 第53-54页 |
第六章 京廊都市区城市集群模式对策研究 | 第54-59页 |
§6-1 完善产业链和城市链 | 第54-55页 |
6-1-1 接通和延伸产业链 | 第54页 |
6-1-2 创新产业链组织形式 | 第54-55页 |
6-1-3 加快城市链建设 | 第55页 |
§6-2 明确城市群内部城市功能定位 | 第55页 |
§6-3 建立健全城市群协调沟通系统 | 第55-56页 |
6-3-1 构建政府协商体系 | 第55-56页 |
6-3-2 建立规划对接体系 | 第56页 |
6-3-3 加快培育中介组织 | 第56页 |
§6-4 优化群内产业结构布局 | 第56-57页 |
6-4-1 合理规划与实现产业错位发展 | 第56-57页 |
6-4-2 发展壮大区内产业集群与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 第57页 |
§6-5 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 第57-59页 |
6-5-1 成立专门领导机构 | 第57页 |
6-5-2 健全区内科技互动协调机制 | 第57页 |
6-5-3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 第57-5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9页 |
§7-2 局限与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