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环境犯罪中恢复性司法应用合理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10-22页 |
(一)恢复性司法理论简介 | 第10-15页 |
1、恢复性司法的理念简介 | 第10-11页 |
2、恢复性司法与报复性司法的对比选择 | 第11-13页 |
3、恢复性司法与其他类似制度的对比 | 第13-15页 |
(二)环境犯罪中恢复性司法应用的合理性分析 | 第15-17页 |
1、恢复性司法符合环境保护的目的 | 第15-16页 |
2、恢复性司法符合环境刑法的伦理基础 | 第16-17页 |
3、恢复性司法符合环境犯罪的刑事政策 | 第17页 |
(三)环境犯罪中恢复性司法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 第17-19页 |
1、环境犯罪的较强隐蔽性使其需要及时恢复 | 第17-18页 |
2、环境犯罪的附属性使其需要及时修复 | 第18页 |
3、环境犯罪的双重属性使其需要及时修复 | 第18-19页 |
(四)环境犯罪中恢复性司法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第19-22页 |
1、恢复性司法在中国——刑事和解程序 | 第19-20页 |
2、环境犯罪概述及恢复性司法适用可行性 | 第20-22页 |
二、环境犯罪中恢复性司法的应用及障碍破除 | 第22-33页 |
(一)恢复性司法在环境犯罪案件中的应用现状及其障碍 | 第22-30页 |
1、恢复性司法的应用情况及评价 | 第22-26页 |
2、外国环境犯罪案件中恢复性司法的应用现状 | 第26-27页 |
3、我国环境犯罪案件中恢复性司法的应用现状 | 第27-28页 |
4、恢复性司法在我国环境犯罪案件中的应用障碍 | 第28-30页 |
(二)恢复性司法在环境犯罪案件中的应用障碍破除 | 第30-33页 |
1、文化方面 | 第30页 |
2、行政方面 | 第30-31页 |
3、法律方面 | 第31-33页 |
三、环境犯罪治理中恢复性司法应用的具体制度构建 | 第33-40页 |
(一)应用环境刑罚辅助措施并建立保安处分制度 | 第33-35页 |
1、教育性辅助措施 | 第34页 |
2、民事性辅助措施 | 第34页 |
3、行政性辅助措施 | 第34-35页 |
4、没收性辅助措施 | 第35页 |
(二)通过社区矫正制度加强对环境犯罪者的管理 | 第35-38页 |
1、社区矫正应用于环境犯罪的方式 | 第36-37页 |
2、社区矫正应用于环境犯罪的评价体系 | 第37-38页 |
(三)将公众参与制度配套纳入环境犯罪的治理过程 | 第38-40页 |
1、明确参与主体 | 第39页 |
2、明确参与范围 | 第39页 |
3、明确参与方式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