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高含水期油田注采结构调整研究--以双河油田ⅧⅨ油组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9页
第1章 引言第9-14页
   ·研究意义和目的第9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主要研究思路和内容第11-12页
   ·主要认识第12-14页
第2章 油藏概况第14-18页
   ·地质概况第14-16页
     ·区域概况第14页
     ·储层的特征第14-16页
     ·储层的物性特征第16页
   ·开发概况第16-17页
   ·开发阶段划分第17-18页
第3章 油藏后期开发效果及开发界限第18-37页
   ·水驱效果评价第18-23页
     ·驱替特征曲线第18页
     ·耗水指数第18-19页
     ·注入倍数第19-20页
     ·存水率分析第20-22页
     ·水驱指数第22-23页
   ·单井合理产能研究第23-29页
     ·采油指数研究第23-24页
     ·井底流压研究第24-27页
     ·合理的地层压力保持水平第27-29页
     ·单井合理产能研究第29页
   ·合理井网井距研究第29-37页
     ·技术极限井网密度第29-33页
     ·经济井网密度第33-36页
     ·合理井网密度研究第36-37页
第4章 水井注入能力研究第37-56页
   ·视吸水指数法第37-40页
   ·Hearn 曲线法第40-45页
     ·理论推导第40-42页
     ·Hearn 曲线的应用第42-44页
     ·注水井调堵决策第44-45页
     ·曲线应用对比第45页
   ·洛伦兹曲线法第45-51页
     ·基本方法原理第45-46页
     ·单井分析第46-48页
     ·单井相互对比分析第48-50页
     ·整体注水效果分析第50-51页
     ·严重不均匀井及影响因素分析第51页
   ·注入能力的影响因素第51-56页
     ·地层自身因素第51页
     ·注入水因素第51-56页
第5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评价第56-68页
   ·油藏模拟器第56页
   ·油藏网格模型的建立第56-57页
   ·模型所需参数的确定第57-58页
   ·油藏和单井指标拟合第58-62页
   ·剩余油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第62-68页
     ·剩余油分布特征第62-65页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第65-68页
第6章 井间优势通道分布研究第68-77页
   ·优势渗流通道定义和特征第68页
     ·优势渗流通道的定义第68页
     ·优势渗流通道特征第68页
   ·形成的地质条件第68-69页
   ·优势渗流通道预测技术第69页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优势渗流通道第69-77页
     ·基本原理第69-71页
     ·方法的应用第71-77页
第7章 剩余油挖潜及调整方案第77-82页
   ·挖潜和调整方式第77-78页
     ·挖潜原则第77页
     ·注采井网结构调整方式第77-78页
   ·调整方案第78-82页
结论与认识第82-83页
致谢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秸秆接枝高吸水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下一篇:羊三木油田聚/表二元复合驱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