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高吸水树脂的概述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高吸水树脂的发展趋势 | 第13页 |
·高吸水树脂的分类与合成方法 | 第13-16页 |
·高吸水树脂的分类 | 第13-14页 |
·高吸水树脂的合成方法 | 第14-16页 |
·高吸水树脂的开发应用 | 第16-17页 |
·农业方面的应用 | 第16页 |
·医疗卫生方面的应用 | 第16-17页 |
·土木建筑方面的应用 | 第17页 |
·石油工业中的应用 | 第17页 |
·其他领域的应用 | 第17页 |
·高吸水树脂的结构和吸水机理 | 第17-20页 |
·高吸水树脂的分子结构 | 第17-18页 |
·高吸水树脂的物理结构 | 第18页 |
·高吸水树脂的吸水机理 | 第18-20页 |
·高吸水树脂的性能改进方法 | 第20-21页 |
·改善吸水能力 | 第20-21页 |
·提高吸水速率 | 第21页 |
·秸秆复合高吸水树脂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选题依据 | 第22-24页 |
第2章 纤维素的改性与纤维素的接枝共聚原理 | 第24-30页 |
·纤维素的结构与性质 | 第24-26页 |
·纤维素的结构 | 第24-25页 |
·纤维素的性质 | 第25-26页 |
·纤维素的改性 | 第26-27页 |
·纤维素改性的基本原理 | 第26-27页 |
·马来酸酐接枝改性麦秆纤维 | 第27页 |
·纤维素接枝共聚反应 | 第27-30页 |
·自由基引发 | 第27-29页 |
·MBAA 的交联反应 | 第29-30页 |
第3章 马来酸酐改性小麦秸秆的研究 | 第30-38页 |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实验药品与设备 | 第31页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31页 |
·马来酸酐改性小麦秸秆的制备 | 第31-32页 |
·马来酸酐改性小麦秸秆羧基化率的测定 | 第32页 |
·结构表征 | 第32-33页 |
·FTIR 红外表征 | 第32-33页 |
·X 射线衍射仪 | 第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7页 |
·反应时间对马来酸酐改性小麦秸秆羧基化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反应温度对马来酸酐改性小麦秸秆羧基化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马来酸酐用量对马来酸酐改性小麦秸秆羧基化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马来酸酐改性小麦秸秆的结构表征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小麦秸秆复合高吸水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38-56页 |
·实验药品与规格 | 第38页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38-39页 |
·合成路线 | 第39页 |
·小麦秸秆复合高吸水树脂的制备 | 第39-40页 |
·单体溶液的配制 | 第39-40页 |
·高吸水树脂的合成 | 第40页 |
·小麦秸秆复合高吸水树脂的性能测试 | 第40-42页 |
·吸水率的测定 | 第40页 |
·吸水速率的测定 | 第40-41页 |
·保水性能的测定 | 第41页 |
·吸盐率的测定 | 第41页 |
·凝胶强度的测定 | 第41-42页 |
·结构表征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55页 |
·交联剂用量对秸秆复合高吸水树脂性能的影响 | 第42-45页 |
·引发剂用量对秸秆复合高吸水树脂性能的影响 | 第45-47页 |
·AA/AM 质量比对秸秆复合高吸水树脂性能的影响 | 第47-49页 |
·秸秆用量对秸秆复合高吸水树脂的性能影响 | 第49-50页 |
·未改性小麦秸秆与改性小麦秸秆实验对比研究 | 第50-51页 |
·光学显微镜下的高吸水树脂 | 第51-52页 |
·改性小麦秸秆复合高吸水树脂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52-53页 |
·改性秸秆复合高吸水树脂的 XRD 表征 | 第53页 |
·改性秸秆复合高吸水树脂的 SEM 表征 | 第53-54页 |
·改性秸秆复合高吸水树脂的热分析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主要结论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