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10-28页 |
| ·三尖杉属概况 | 第10-11页 |
| ·三尖杉属系统分类学研究进展 | 第11-22页 |
| ·化学分类学 | 第13-15页 |
| ·形态解剖学 | 第15-16页 |
| ·胚胎学 | 第16页 |
| ·孢粉学 | 第16页 |
| ·细胞学 | 第16-17页 |
| ·分子生物学 | 第17-22页 |
| ·三尖杉属系统分类学研究存在问题 | 第22-25页 |
| ·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 ·原始文献追踪 | 第26页 |
| ·标本研究和比较 | 第26页 |
| ·野外观察和标本采集 | 第26页 |
| ·三尖杉属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 | 第26-27页 |
| ·三尖杉属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27-28页 |
| 2. 现存三尖杉属分类史 | 第28-40页 |
| ·三尖杉属属级分类概况 | 第28-29页 |
| ·三尖杉属曾经发表过的分类群 | 第29-33页 |
| ·组合到红豆杉属TAXUS或穗花杉属AMENTOTAXUS的分类群 | 第33-34页 |
| ·三尖杉属目前存在的分类群 | 第34-38页 |
| ·争议问题与研究方向 | 第38-40页 |
| 3. 三尖杉属分类修订 | 第40-78页 |
| ·各国地方植物志或文献中记载的三尖杉属植物 | 第40-41页 |
| ·三尖杉属新分类系统 | 第41页 |
| ·新分类系统与最新FARJON系统和FLORA OF CHINA(FOC)系统的比较 | 第41-42页 |
| ·三尖杉属特征及分种检索表 | 第42-45页 |
| ·三尖杉属分类修订 | 第45-78页 |
| ·篦子三尖杉C.oliveri Masters | 第45-48页 |
| ·贡山三尖杉C.griffithii Hooker | 第48-52页 |
| ·三尖杉C.fortunei Hooker | 第52-56页 |
| ·高山三尖杉C.alpina(Li)Fu | 第56-59页 |
| ·宽叶粗榧C.nana Nakai | 第59-64页 |
| ·东亚粗榧C.harringtonii(Knight ex J.Forbes)Koch | 第64-71页 |
| ·海南粗榧C.hainanensis H.L.Li | 第71-75页 |
| ·小结 | 第75-78页 |
| 4. 三尖杉属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 | 第78-99页 |
|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 | 第79-85页 |
| ·三尖杉属的现代分布格局 | 第85-87页 |
| ·三尖杉属植物的古化石研究 | 第87-91页 |
| ·日本岛、台湾岛和海南岛的形成及植物区系特征 | 第91-94页 |
| ·三尖杉属的起源时间和地点推断 | 第94-99页 |
| 5. 三尖杉属系统发育学研究 | 第99-112页 |
| ·实验材料及来源 | 第99-10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0-103页 |
| ·总DNA提取 | 第100-101页 |
| ·总DNA的稀释 | 第101页 |
| ·PCR扩增 | 第101-102页 |
| ·扩增产物测序 | 第102页 |
| ·序列分析 | 第102-103页 |
| ·基于叶绿体部分基因的三尖杉属系统关系 | 第103-109页 |
| ·讨论 | 第109-112页 |
| 附图A1-25 三尖杉属模式标本照片 | 第112-136页 |
| 附图B1-32 三尖杉属植物照片 | 第136-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3-174页 |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74-175页 |
| 致谢 | 第175-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