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需求的室内环境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研究框架 | 第23页 |
·创新点 | 第23-24页 |
·研究框架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室内环境使用者的情感需求体系建构 | 第26-55页 |
·室内环境使用者情感需求体系的建构设想 | 第26-45页 |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26-37页 |
·室内环境使用者情感需求体系设想的提出 | 第37-45页 |
·使用者情感需求体系调研分析 | 第45-54页 |
·调研问卷设计 | 第45-46页 |
·调研问卷实施 | 第46页 |
·调研数据处理 | 第46页 |
·使用者情感需求调研数据分析 | 第46-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三章 满足使用层面情感需求室内环境特征分析 | 第55-79页 |
·使用层面室内特征重要度分析 | 第55-58页 |
·室内“安全性”特征的实现及其情感暗示 | 第58-62页 |
·室内“安全性”特征的实现 | 第58-61页 |
·室内“安全性”特征的情感暗示 | 第61-62页 |
·室内“功效性”特征的实现及其情感表现 | 第62-69页 |
·室内环境“功效性”的实现 | 第62-68页 |
·室内“功效性”特征的情感表现 | 第68-69页 |
·室内“舒适性”特征的实现及其情感内涵 | 第69-76页 |
·室内“舒适性”特征的实现 | 第69-75页 |
·室内“舒适性”特征的情感内涵 | 第75-76页 |
·室内“私密性”特征的实现及其情感追求 | 第76-78页 |
·室内“私密性”特征的实现 | 第76-77页 |
·室内“私密性”特征的情感追求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四章 满足视觉审美层面情感需求室内环境特征分析 | 第79-110页 |
·视觉审美层面室内特征重要度分析 | 第79-83页 |
·室内环境中造型元素的审美情感暗示 | 第83-98页 |
·形态元素的审美情感暗示 | 第83-88页 |
·材质的审美情感暗示 | 第88-94页 |
·色彩与光线的审美情感暗示 | 第94-98页 |
·形式结构的审美情感传达 | 第98-104页 |
·趋于完美的形式结构 | 第99-102页 |
·超出常规的形式结构 | 第102-104页 |
·吸引“审美注意”的整体策略 | 第104-109页 |
·视觉中心的处理 | 第104-106页 |
·适量的新异刺激 | 第106-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五章 满足反思层面情感需求室内环境特征分析 | 第110-132页 |
·反思层面室内特征重要度分析 | 第110-115页 |
·室内环境“文化性”特征的实现及情感暗示 | 第115-120页 |
·室内环境“文化性”特征的实现 | 第115-119页 |
·室内环境“文化性”的情感暗示 | 第119-120页 |
·室内环境“个性化”特征的实现及情感追求 | 第120-126页 |
·室内环境“个性化”特征的实现 | 第121-124页 |
·室内环境“个性化”特征的情感追求 | 第124-126页 |
·室内环境“时尚性”特征的实现及情感内涵 | 第126-131页 |
·室内环境“时尚性”特征的实现 | 第127-129页 |
·室内环境“时尚性”特征的情感内涵 | 第129-131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六章 基于情感需求的室内环境设计实践 | 第132-155页 |
·基于使用者情感需求的设计实践思路 | 第132-133页 |
·目标使用群体情感需求分析 | 第133-138页 |
·满足视觉审美层面情感需求的设计语言选择与运用 | 第138-151页 |
·视觉审美层面设计语言的选择 | 第139-149页 |
·视觉审美层面设计语言的运用 | 第149-151页 |
·满足使用层面情感需求的设计语言选择与运用 | 第151-152页 |
·满足反思层面情感需求的设计语言选择与运用 | 第152-153页 |
·评价与检验 | 第153-155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55-158页 |
·主要成果 | 第155-156页 |
·构建使用者情感需求体系 | 第155页 |
·人口特性差异对使用者情感需求的影响 | 第155-156页 |
·使用者情感需求的复杂性 | 第156页 |
·研究中的不足 | 第156-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5页 |
附录A | 第165-169页 |
附录B | 第169-172页 |
附录C | 第172-174页 |
附录D | 第174-177页 |
附录E | 第177-184页 |
附录F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84-185页 |
致谢 | 第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