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Contents | 第8-12页 |
摘要 | 第12-15页 |
Abstract | 第15-18页 |
1 绪论 | 第18-43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8-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8-22页 |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 第23-28页 |
·校企知识转移 | 第23-24页 |
·企业开放式创新 | 第24-26页 |
·高新技术企业 | 第26-28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8-35页 |
·校企知识转移 | 第28-31页 |
·企业开放式创新 | 第31-35页 |
·文献总体评述 | 第35页 |
·研究范围界定 | 第35-38页 |
·研究问题 | 第35-37页 |
·研究目标 | 第37-38页 |
·研究思路、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38-42页 |
·研究思路 | 第38-39页 |
·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论文框架结构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2 校企知识转移的结构与过程 | 第43-63页 |
·校企知识转移的结构要素 | 第43-50页 |
·知识特性 | 第44-45页 |
·企业知识转移动机 | 第45页 |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 | 第45-46页 |
·高校知识转移动机 | 第46页 |
·高校知识释放能力 | 第46-47页 |
·知识转移渠道 | 第47-49页 |
·知识转移情境 | 第49-50页 |
·校企知识转移的模式与渠道 | 第50-55页 |
·校企知识转移模式 | 第50-51页 |
·渠道与模式选择路径 | 第51-55页 |
·校企知识转移过程 | 第55-62页 |
·知识释放与吸收过程模型 | 第55-56页 |
·动态阶段模型 | 第56-58页 |
·知识与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 第58-61页 |
·不同模型的共同特点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3. 基于校企知识转移的企业开放式创新特性分析 | 第63-103页 |
·特性要素与研究框架 | 第64-65页 |
·校企知识转移动机与开放式创新特性 | 第65-78页 |
·企业与其他创新源知识转移的动机 | 第66-69页 |
·校企知识转移的动机 | 第69-72页 |
·校企知识转移动机的 ERG 模型 | 第72-75页 |
·动机特性及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 | 第75-78页 |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与开放式创新特性 | 第78-90页 |
·企业吸收能力特性 | 第78-84页 |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对开放式创新影响 | 第84-90页 |
·高校知识释放能力与开放式创新特性 | 第90-94页 |
·高校知识释放能力特性 | 第90-92页 |
·高校知识释放能力对开放式创新影响 | 第92-94页 |
·校企开放式创新的知识产权关系特性 | 第94-99页 |
·企业开放式创新的校企知识产权关系的冲突性 | 第95-97页 |
·校企知识产权关系冲突性对开放式创新影响 | 第97-99页 |
·开放式创新绩效特性 | 第99-100页 |
·校企知识转移的企业开放式创新特性研究的理论模型 | 第100-101页 |
·研究假设 | 第100-101页 |
·理论模型 | 第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4. 基于校企知识转移的企业开放式创新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103-168页 |
·实证研究过程 | 第103-108页 |
·构念测度及量表设计原则 | 第103-104页 |
·问卷设计 | 第104-105页 |
·问卷投放与回收 | 第105-106页 |
·数据质量检验与统计分析方法 | 第106-108页 |
·相关构念的测度及量表设计 | 第108-120页 |
·企业创新开放度测度量表 | 第108-110页 |
·企业知识转移动机测度量表 | 第110-111页 |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测度量表 | 第111-114页 |
·高校知识释放能力测度量表 | 第114-118页 |
·校企知识产权关系冲突性测度量表 | 第118-120页 |
·调查结果描述及初步分析 | 第120-125页 |
·被访企业基本情况 | 第120-121页 |
·问卷题项得分的基本情况 | 第121-125页 |
·量表质量检验与维度验证 | 第125-147页 |
·企业创新开放度量表 | 第126-130页 |
·企业知识转移动机量表 | 第130-134页 |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量表 | 第134-141页 |
·高校知识释放能力量表 | 第141-145页 |
·校企知识产权关系冲突性量表 | 第145-147页 |
·模型检验与研究假设验证 | 第147-159页 |
·需要检验的结构方程模型 | 第147-150页 |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 | 第150-156页 |
·研究假设的验证结果 | 第156-159页 |
·实证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159-167页 |
·各影响因素讨论 | 第159-166页 |
·对创新开放度影响的整体讨论 | 第166-167页 |
·本章小结 | 第167-168页 |
5. 基于校企知识转移的企业开放式创新系统动力学分析 | 第168-246页 |
·系统因果关系模型 | 第168-176页 |
·校企知识转移的因果关系模型 | 第169-173页 |
·校企知识转移的企业开放创新因果关系模型 | 第173-176页 |
·系统流图模型 | 第176-193页 |
·流位流率系 | 第177-179页 |
·确定流位控制流率的二部分图 | 第179-180页 |
·流率基本入树模型及变量方程 | 第180-191页 |
·系统整体流图模型 | 第191-193页 |
·系统模型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193-221页 |
·系统仿真初始设置 | 第193-195页 |
·系统仿真结果 | 第195-208页 |
·系统主导反馈环及演化特性 | 第208-216页 |
·系统基模分析 | 第216-221页 |
·系统灵敏度分析与政策设计 | 第221-244页 |
·开放式创新子系统参数的灵敏度分析 | 第221-233页 |
·校企知识转移子系统参数的灵敏度分析 | 第233-240页 |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政策设计 | 第240-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4-246页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246-256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246-250页 |
·企业知识转移动机方面 | 第246-247页 |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方面 | 第247-248页 |
·高校知识释放能力方面 | 第248页 |
·知识产权冲突方面 | 第248-249页 |
·校企知识转移模式方面 | 第249页 |
·开放式创新绩效方面 | 第249-250页 |
·政策建议 | 第250-254页 |
·面向企业的政策建议 | 第250-252页 |
·面向高校的政策建议 | 第252-253页 |
·面向政府的政策建议 | 第253-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254-256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256-260页 |
·本研究创新点与理论贡献 | 第256-258页 |
·存在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 第258-259页 |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258页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258-259页 |
·本章小结 | 第259-260页 |
参考文献 | 第260-278页 |
附录一:基于校企知识转移的企业开放式创新情况调查问卷 | 第278-28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283-284页 |
致谢 | 第284-2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