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目录 | 第11-15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5-19页 |
1 绪论 | 第19-34页 |
·课题背景 | 第19页 |
·钢铁工业伴生能源分布及利用概况 | 第19-2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31页 |
·伴生可燃气体 | 第21-25页 |
·低品位气相余热 | 第25-28页 |
·高温熔渣显热 | 第28-31页 |
·当前钢铁工业伴生能源回收利用面临的问题 | 第31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4页 |
2 伴生能源全局能量优化理论研究 | 第34-47页 |
·引言 | 第34页 |
·关键概念简介 | 第34-37页 |
·组合曲线与夹点 | 第34-35页 |
·位移组合曲线与总组合曲线 | 第35页 |
·全局温焓曲线 | 第35-36页 |
·全局组合曲线与全局夹点 | 第36-37页 |
·伴生能源全局能量优化分析 | 第37-46页 |
·物流选择与数据提取 | 第37-38页 |
·余热能全局能量调优 | 第38-43页 |
·动力循环系统全局能量调优 | 第43-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3 伴生气联合循环系统(?)评价 | 第47-76页 |
·引言 | 第47-48页 |
·系统构成、特点及工作原理 | 第48-50页 |
·系统(?)分析方法 | 第50-54页 |
·效率与能级 | 第50-51页 |
·(?)经济性指标 | 第51-53页 |
·平均(?)成本与平均货币成本 | 第53页 |
·单位输出功成本与单位燃料输出功 | 第53页 |
·(?)损环境影响指标 | 第53-54页 |
·系统(?)经济模型 | 第54-59页 |
·计算与讨论 | 第59-74页 |
·系统(?)损分析 | 第59-62页 |
·系统(?)经济性分析 | 第62-73页 |
·系统(?)环境影响分析 | 第73页 |
·与其它系统比较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4 耦合化学链燃烧的联合循环系统(?)评价 | 第76-101页 |
·引言 | 第76-78页 |
·系统构成、特点及工作原理 | 第78-80页 |
·系统(?)分析方法 | 第80-86页 |
·不可避免(?)损与可避免(?)损 | 第80-81页 |
·内源性(?)损与外源性(?)损 | 第81-82页 |
·不可避免(?)经济指标与可避免(?)经济指标 | 第82页 |
·内源性(?)经济指标与外源性(?)经济指标 | 第82-83页 |
·不可避免(?)环境指标与可避免(?)环境指标 | 第83-84页 |
·内源性(?)环境指标与外源性(?)环境指标 | 第84页 |
·关系式的重新整合 | 第84-86页 |
·系统(?)经济模型 | 第86-90页 |
·计算与讨论 | 第90-100页 |
·系统(?)损分析 | 第90-93页 |
·系统(?)经济性分析 | 第93-96页 |
·系统(?)环境指标分析 | 第96-99页 |
·与其它系统比较 | 第99-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5 伴生气联合循环系统工程应用技术关键及(?)分析 | 第101-124页 |
·引言 | 第101页 |
·低热值高炉煤气用燃气透平选型 | 第101-106页 |
·燃气透平容量 | 第101-102页 |
·燃气透平选型 | 第102-103页 |
·性能参数影响 | 第103-104页 |
·EUD图像(?)分析 | 第104-106页 |
·烧结过程低温显热回收的重力热管蒸汽发生器 | 第106-117页 |
·烧结废气显热分布规律 | 第106-107页 |
·重力热管蒸汽发生器设计 | 第107-109页 |
·(?)耗散与(?)耗散 | 第109-115页 |
·EUD图像(?)分析 | 第115-117页 |
·多压补汽式蒸汽轮机技术与控制策略 | 第117-123页 |
·补汽参数的选取 | 第117-118页 |
·蒸汽蓄热器选取 | 第118-120页 |
·新蒸汽前压控制与补汽调节系统 | 第120-121页 |
·EUD图像(?)分析 | 第121-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24-127页 |
·全文总结 | 第124-126页 |
·展望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46页 |
作者简历、课题资助情况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