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语表 | 第11-13页 |
目录 | 第13-1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6-33页 |
·休眠概述 | 第16-24页 |
·休眠的定义及类型 | 第16-19页 |
·休眠诱导 | 第19-21页 |
·休眠解除 | 第21-24页 |
·碳水化合物代谢及相关基因的研究 | 第24-31页 |
·碳水化合物代谢及相关酶 | 第24-28页 |
·碳水化合物及代谢概述 | 第24-26页 |
·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酶 | 第26-28页 |
·休眠期碳水化合物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研究进展 | 第28-31页 |
·立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2章 梨休眠期及低温积累量的确定 | 第33-4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3-35页 |
·试验材料 | 第33-34页 |
·试验方法 | 第34-35页 |
·休眠阶段的确定 | 第34页 |
·低温积累量的统计 | 第34页 |
·数据处理 | 第34-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萌芽率及休眠阶段 | 第35-37页 |
·低温积累量 | 第37-39页 |
·讨论 | 第39-40页 |
第3章 休眠期‘翠冠’梨花芽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 | 第40-4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0-41页 |
·试验材料 | 第40页 |
·试验方法 | 第40-41页 |
·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40-41页 |
·数据处理 | 第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2页 |
·讨论 | 第42-44页 |
第4章 梨休眠期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研究 | 第44-5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4-47页 |
·试验材料 | 第44页 |
·试验方法 | 第44-47页 |
·RNA的提取 | 第44页 |
·cDNA的合成 | 第44-46页 |
·引物设计 | 第46-47页 |
·引物检测 | 第47页 |
·qPCR分析 | 第47页 |
·数据处理 | 第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浙江‘翠冠’梨休眠期间淀粉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研究 | 第47-49页 |
·福建‘翠冠’梨休眠期间淀粉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研究 | 第49-50页 |
·安徽‘砀山酥’梨休眠期间淀粉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研究 | 第50-51页 |
·‘翠冠’梨花芽休眠期其它碳水化合物代谢基因表达研究 | 第51-52页 |
·‘圆黄’梨花芽休眠期其它碳水化合物代谢基因表达研究 | 第52-53页 |
·讨论 | 第53-57页 |
·梨花芽休眠期淀粉代谢基因表达变化规律 | 第53-55页 |
·梨花芽休眠期其它碳水化合物代谢基因表达变化规律 | 第55-57页 |
第5章 化学破眠剂对‘翠冠’梨萌芽率及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第57-6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7-58页 |
·试验材料 | 第57-58页 |
·试验方法 | 第58页 |
·萌芽率的统计 | 第58页 |
·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58页 |
·数据处理 | 第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1页 |
·破眠剂对萌芽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破眠剂对‘翠冠’梨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第59-61页 |
·氰胺对露地‘翠冠’梨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不同破眠剂对大棚‘翠冠’梨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讨论 | 第61-63页 |
第6章 小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7页 |
作者简历 | 第77页 |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课题 | 第77页 |
硕士期同发表的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