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2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28页 |
·国有企业与弥补市场失灵 | 第17-20页 |
·国有企业与社会主义属性 | 第20-25页 |
·总结 | 第25-28页 |
·写作思路与文章结构 | 第28-29页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9-32页 |
第2章 市场经济高效假说与社会主义国有经济 | 第32-48页 |
·市场经济高效假说与泛西化思维范式的陷阱 | 第32-36页 |
·西化思维范式内的国有经济与国有企业 | 第36-39页 |
·科斯定律改进与社会主义国有经济 | 第39-48页 |
·科斯定律与制度变迁视角下的社会主义国有经济 | 第39-43页 |
·科斯定律改进与制度变迁视角下的社会主义国有经济 | 第43-48页 |
第3章 新中国国有经济的性质、历史地位及其使命 | 第48-62页 |
·新中国国有经济的由来与发展 | 第49-53页 |
·新中国国有经济的性质及作用 | 第53-54页 |
·新中国国有经济的历史地位与使命 | 第54-62页 |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矛盾运动趋势 | 第54-56页 |
·按劳分配与共同富裕 | 第56-58页 |
·国有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 | 第58-62页 |
第4章 大规模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 | 第62-76页 |
·大规模的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相融合的意义 | 第62-65页 |
·大规模的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相融合的途径 | 第65-69页 |
·大规模的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相融合的回眸与展望 | 第69-76页 |
第5章 国有经济的进退程度决定的中国发展道路 | 第76-90页 |
·国有经济的退无可退 | 第76-79页 |
·“国企必须从赢利性领域中逐步退出”论的批判 | 第79-81页 |
·国有经济的进退与中国经济模式 | 第81-83页 |
·大力发展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 第83-90页 |
第6章 国有企业改革与全民所有制性质的体现 | 第90-104页 |
·规范、统一的国有企业全民决策及利润分配平台与中国发展道路 | 第91-92页 |
·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独立利益与国有企业的全民性质 | 第92-95页 |
·国有企业利润的上缴、“按劳分配”与共同富裕 | 第95-98页 |
·坚决抵制腐败与发展抉择 | 第98-100页 |
·制度建设与“信托”责任 | 第100-104页 |
第7章 坚定发展国有经济——引领和谐社会的中国发展道路 | 第104-118页 |
·装备制造业振兴与装备制造业文化 | 第106-109页 |
·装备制造业振兴的潜在意义 | 第109-111页 |
·辅军 | 第109-110页 |
·先军 | 第110页 |
·人力与人文 | 第110-111页 |
·和谐的哲理与现实 | 第111-115页 |
·和谐,和而不同 | 第112-113页 |
·矛盾的对立统一性 | 第113页 |
·政府的自我批评与意见交换平台 | 第113-114页 |
·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与构建 | 第114页 |
·从民有到民享的现实转型 | 第114-115页 |
·中国发展道路的抉择与构建 | 第115-118页 |
第8章 第四次科技革命与国有经济引领的中国发展机遇 | 第118-128页 |
·“锂电”科技革命的组成与展望 | 第120-123页 |
·“锂电”科技革命的组成 | 第121-122页 |
·“锂电”科技革命的展望 | 第122-123页 |
·“锂电”背景下国有经济引领的中国发展机遇 | 第123-128页 |
·原料的储存与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构建 | 第124-125页 |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技术沉积和人才培养 | 第125-126页 |
·清洁能源的利用与城镇化 | 第126页 |
·包容性的科技兴国战略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4页 |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4-136页 |
致谢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