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造物人文观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 绪论 | 第10-31页 |
|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5页 |
| 二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5-16页 |
| 三 相关概念厘清 | 第16-23页 |
| (一) “人文” | 第16-18页 |
| (二) “人文主义” | 第18-20页 |
| (三) “人文思想” | 第20-21页 |
| (四) “人文精神” | 第21-23页 |
| 四 研究的范围和思路 | 第23-24页 |
| 五 造物艺术具有人文精神的理论依据 | 第24-26页 |
| 六 论文主线:需求——功能——审美——人文 | 第26-31页 |
| 第一章 礼制与造物 | 第31-88页 |
| 一 造物的等级观 | 第32-68页 |
| (一) 造物数量与等级观 | 第33-37页 |
| (二) 造物形制与等级观 | 第37-48页 |
| (三) 造物色彩与等级观 | 第48-55页 |
| (四) 造物装饰与等级观 | 第55-61页 |
| (五) 造物材质与等级观 | 第61-68页 |
| 二 造物的仪礼观 | 第68-88页 |
| (一) 服饰设计与礼仪规范 | 第69-78页 |
| (二) 家具设计与行为规范 | 第78-80页 |
| (三) 器物设计与用物规范 | 第80-88页 |
| 第二章 信仰与造物 | 第88-135页 |
| 一 对“天”之信仰与造物 | 第89-99页 |
| 二 道教信仰与造物 | 第99-104页 |
| 三 佛教信仰与造物 | 第104-121页 |
| 四 “阴阳五行”思想与造物 | 第121-126页 |
| 五 民间多神信仰与造物 | 第126-135页 |
| 第三章 情理与造物 | 第135-174页 |
| 一 文质彬彬,中和之美 | 第136-140页 |
| 二 技近乎道,道器合一 | 第140-146页 |
| 三 缘物寄情,情理相和 | 第146-157页 |
| 四 以物比德,同类相感 | 第157-166页 |
| 五 以人为本,以身度物 | 第166-169页 |
| 六 传神写意,生气灵动 | 第169-174页 |
| 第四章 科技与造物 | 第174-187页 |
| 一 因材施艺的材质观 | 第174-178页 |
| 二 顺天造物的生态观 | 第178-182页 |
| 三 巧夺天工的技艺观 | 第182-184页 |
| 四 经世致用的实用观 | 第184-187页 |
| 结论 | 第187-2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200-214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214-215页 |
| 致谢 | 第215-2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