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1.引言 | 第11-16页 |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研究的主要观点和方法 | 第15-16页 |
| 2.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基本理论 | 第16-22页 |
|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 ·人权理论 | 第16-17页 |
| ·经济法学理论 | 第17-18页 |
|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含义及类型 | 第18-22页 |
|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含义及其属性 | 第18-19页 |
|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主要类型 | 第19-22页 |
| 3.我国保障性住房分配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 第22-30页 |
| ·我国保障性住房分配制度的现状 | 第23-27页 |
| ·廉租房分配制度的现状 | 第23-25页 |
| ·经济适用住房分配制度的现状 | 第25-27页 |
| ·我国保障性住房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7-30页 |
| ·立法层级低,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 | 第27页 |
| ·限制户籍,保障力度弱 | 第27-28页 |
| ·准入标准和保障对象错位 | 第28页 |
| ·信息不对称,审查机制不完善 | 第28-29页 |
| ·廉租房退出标准“一刀切”,“货币补贴”导致退出难 | 第29页 |
| ·经济适用房退出监管机制不严格,影响保障房的循环利用 | 第29-30页 |
| ·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之间缺乏制度衔接,不利于主动腾退 | 第30页 |
| ·惩戒力度有待加强 | 第30页 |
| 4.国外保障性住房分配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30-36页 |
| ·美国的公共住房分配制度 | 第31-32页 |
| ·日本的公营住宅分配制度 | 第32-33页 |
| ·新加坡的组屋分配制度 | 第33-34页 |
| ·香港的公屋分配制度 | 第34-35页 |
| ·国外保障性住房分配制度的启示 | 第35-36页 |
| 5.我国保障性住房分配制度的完善 | 第36-42页 |
| ·住房保障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 第36-38页 |
| ·扩大保障覆盖面,取消户籍限制 | 第38页 |
| ·建立个人基本账户制度,全面掌握申请人信息 | 第38-39页 |
| ·采取多样式退出措施,促进保障房良性循环 | 第39-40页 |
| ·严格审核程序,建立考核问责机制 | 第40页 |
| ·加大惩戒力度,鼓励媒体舆论监督 | 第40-42页 |
| 结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