蒽吡啶酮染料与聚合物微球的细胞成像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荧光染料与微球细胞成像 | 第12-33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荧光染料生物成像 | 第13-15页 |
·激光共聚焦成像技术 | 第13-14页 |
·共聚焦成像用荧光染料 | 第14-15页 |
·细胞器荧光成像 | 第15-19页 |
·荧光微球 | 第19-28页 |
·荧光微球的定义及分类 | 第22页 |
·荧光微球的制备方法 | 第22-26页 |
·荧光微球的应用性能 | 第26-28页 |
·荧光微球的应用 | 第28-31页 |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2 氮取代蒽吡啶酮荧光染料的细胞成像研究 | 第33-60页 |
·引言 | 第33页 |
·实验部分 | 第33-38页 |
·仪器与原料 | 第33-34页 |
·染料合成 | 第34-35页 |
·染料光谱性能和光稳定性测试 | 第35-36页 |
·染料细胞毒性测试 | 第36-37页 |
·荧光染料的细胞成像 | 第37页 |
·染料的pKa测试 | 第37-3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8-59页 |
·染料分子设计 | 第38页 |
·染料的光谱性能和光稳定性 | 第38-40页 |
·QSAR模型预测染料在细胞内的定位 | 第40-43页 |
·染料的pKa | 第43-44页 |
·染料的细胞毒性 | 第44-46页 |
·染料细胞器荧光成像 | 第46-54页 |
·H-C与DNA的结合模式 | 第54-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3 染料的可聚合改性 | 第60-80页 |
·引言 | 第60页 |
·可聚合染料的设计与合成 | 第60-63页 |
·可聚合染料的分子设计 | 第60-62页 |
·合成路线 | 第62-63页 |
·实验部分 | 第63-69页 |
·仪器和原料 | 第63-64页 |
·中间体和染料合成 | 第64-68页 |
·可聚合染料的光谱性能测试 | 第68页 |
·可聚合染料的溶液聚合 | 第68页 |
·可聚合染料与其它单体的共聚合反应 | 第68-6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9-78页 |
·染料的分子设计、合成与光谱特性 | 第69-70页 |
·染料Ⅲ-A溶液聚合 | 第70-72页 |
·共聚物的光谱、GPC和DSC表征 | 第72-74页 |
·染料结构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74-75页 |
·染料聚合前后的吸收和发射光谱 | 第75-77页 |
·染料Ⅲ-F的单晶结构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4 荧光聚合物纳米球的制备与癌细胞标记 | 第80-97页 |
·引言 | 第80-81页 |
·实验部分 | 第81-85页 |
·原料与仪器 | 第81页 |
·乳液共聚制备荧光微球(NPs) | 第81-82页 |
·染料包覆法制备荧光微球(dNPs) | 第82页 |
·染料泄漏实验 | 第82-83页 |
·荧光聚合物纳米球的叶酸标记 | 第83页 |
·染料细胞毒性测试 | 第83-84页 |
·微球的粒径及Zeta电位测试 | 第84页 |
·叶酸标记微球的细胞荧光成像 | 第84页 |
·流式细胞术实验 | 第84-8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5-96页 |
·表面活性剂对微球稳定性的影响 | 第85页 |
·共聚单体MMA对微球粒径的影响 | 第85-86页 |
·包覆法制备的纳米微球的形貌 | 第86-87页 |
·染料泄漏 | 第87-88页 |
·微球的红外表征 | 第88页 |
·叶酸标记微球的细胞毒性 | 第88-89页 |
·PEI使用量对叶酸标记微球细胞成像的影响 | 第89-90页 |
·叶酸标记微球Zeta电位测试 | 第90-91页 |
·叶酸标记微球的细胞选择性 | 第91-94页 |
·细胞对叶酸标记微球摄取的定量 | 第94-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7页 |
附录A 化合物的表征 | 第107-122页 |
附录B 细胞成像彩图 | 第122-131页 |
作者简介 | 第13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31-133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