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的建设论文--组织建设论文--党的干部工作论文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提名民主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1页
绪论第11-22页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1-14页
  (一) 选题背景第11-12页
  (二) 选题意义第12-14页
 二、研究综述第14-15页
  (一) 组织部门和领导干部的研究第14-15页
  (二) 专家学者的研究第15页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第15-16页
  (一) 研究方法第15-16页
  (二) 理论创新第16页
 四、概念界定第16-22页
  (一) 党政领导干部第16-17页
  (二) 干部人事制度第17页
  (三) 干部录用与任用制度第17-18页
  (四) 推荐第18-19页
  (五) 提名第19-20页
  (六) 民主第20-22页
第一章 党的历届领导人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民主的思想第22-31页
 一、毛泽东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民主的思想第22-24页
  (一) 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第22页
  (二) 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第22-23页
  (三) 干部选拔与民主第23页
  (四) 考核干部的方法第23-24页
  (五) 培养干部的思想第24页
  (六) 爱护干部的思想第24页
 二、邓小平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民主的思想第24-27页
  (一) 干部选任制度的根本性第24-25页
  (二) 干部选任制度改革的必要性第25页
  (三) 干部选任制度改革的民主基础第25-26页
  (四) 干部选任制度改革的初步设想第26-27页
 三、江泽民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民主的思想第27-28页
  (一) 坚持了干部工作的优良传统第27页
  (二) 丰富和发展了关于干部选任民主的思想第27-28页
 四、胡锦涛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民主的思想第28-31页
  (一) 突出了“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用人标准第28页
  (二) 多角度、全方位完善干部选任民主制度第28-29页
  (三) 从预防腐败的高度着手干部选任民制度的改革第29-30页
  (四) 提出了“规范干部提名制度”的战略任务第30-31页
第二章 官员选拔任用提名技术的历史传统第31-49页
 一、世袭第31-32页
  (一) 世袭的涵义第31-32页
  (二) 世袭的本质第32页
  (三) 世袭的衰亡第32页
 二、招贤第32-34页
  (一) 招贤外延的界定第32-33页
  (二) 招贤的形式与历史背景第33-34页
  (三) 招贤与民主第34页
 三、荐举第34-37页
  (一) 荐举的雏形第34-35页
  (二) 荐举的高级阶段——察举第35-36页
  (三) 察举与民主第36-37页
 四、考核第37-41页
  (一) 考核的渊源第37页
  (二) 考核的第一个完备形式——“上计”第37-38页
  (三) 古代考核的标准及等次第38-39页
  (四) 奖惩对考核的决定性影响第39页
  (五) 古代考核制度的发展与异化第39-40页
  (六) 邓小平干部考核制度思想及改革开放以来干部“考核——选拔”制度的完善第40-41页
 五、考试第41-45页
  (一) 科举制创立的动力基础第41-42页
  (二) 科举制诞生的历史过程第42页
  (三) 科举制的考试科目第42-43页
  (四) 科举制的考试内容第43页
  (五) 科举制产生的影响第43-44页
  (六) 科举考试制度与民主第44页
  (七) 当前的考试选拔制度、考试提名制度与民主第44-45页
 六、选举第45-49页
  (一) 选举的概念和渊源第45页
  (二) 中国当前的选举制度第45-46页
  (三) 选举不是民主的唯一形式第46页
  (四) 普选权是选举制度成熟的一个标志第46-47页
  (五) 中国当前的选举制度与干部选任提名民主第47-49页
第三章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提名主体与民主第49-58页
 一、基于荐举的提名制度第49-53页
  (一) 组织提名第49-50页
  (二) 领导干部个人提名第50-51页
  (三) 会议提名第51-52页
  (四) 群众提名第52-53页
  (五) 自荐提名第53页
 二、基于考核的提名制度第53-55页
  (一) 考核制度与提名制度的关系第53-54页
  (二) 基于考核的提名制度现状第54-55页
 三、基于考试的提名制度第55-56页
  (一) 考试的特点和局限第55页
  (二) 基于考试的提名制度现状第55-56页
 四、提名主体的分解与民主制度创新第56-58页
  (一) “分配权重”提名制度第56页
  (二) “分级差额”提名制度第56-58页
第四章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程序与民主第58-67页
 一、提名原则是提名程序的前提第58-59页
  (一) 党管干部原则的由来第58页
  (二) 党管干部原则的发展第58-59页
 二、选人标准是捉名程序的基础第59-61页
  (一) 功绩第59-60页
  (二) 年劳第60-61页
  (三) 行能第61页
 三、选任制度对提名程序的影响第61-64页
  (一) 选任制第61-62页
  (二) 委任制第62-63页
  (三) 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第63-64页
 四、后备干部制度与提名程序的交叉第64-66页
  (一) 后备干部制度的由来第65页
  (二) 后备干部制度的发展第65页
  (三) 后备干部制度与提名制度的对接第65-66页
 五、探索“选举后置”的提名程序第66-67页
  (一) 古代选拔与铨选分离制度的启发第66页
  (二) “选举后置”提名程序的设想第66-67页
第五章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提名责任与民主第67-71页
 一、中国古代的连带责任制度第67-69页
  (一) 连坐的概念第67页
  (二) 连坐的发展历史及制度设计第67-68页
  (三)连带责任的范围第68-69页
  (四) 连带责任的轻重程度第69页
 二、当前提名责任制度的构建第69-71页
  (一) 贯彻落实署名推荐提名制度第69-70页
  (二) 建立健全干部选拔全程公开制度第70页
  (三) 建立健全提名责任追究制度第70-71页
结语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7页
致谢第77-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习仲勋改革开放思想研究
下一篇:卢梭自然状态理论的政治意蕴--从《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到《社会契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