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公务员聘任制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公务员聘任制研究评析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论文框架 | 第17页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1 核心概念 | 第19-20页 |
2.1.1 政府雇员制 | 第19页 |
2.1.2 公务员聘任制 | 第19页 |
2.1.3 官僚型聘任制和任务型聘任制 | 第19-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0页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0页 |
2.2.3 公共治理理论 | 第20-22页 |
第3章 武汉市公务员聘任制的实践 | 第22-33页 |
3.1 武汉市公务员聘任制试点概况 | 第22页 |
3.2 武汉市公务员聘任制的具体实践 | 第22-28页 |
3.2.1 职位设置与资格条件 | 第22-24页 |
3.2.2 招聘程序 | 第24-26页 |
3.2.3 聘任合同 | 第26-27页 |
3.2.4 日常管理与纪律检查 | 第27-28页 |
3.3 武汉市公务员聘任制实践中的亮点---任务型聘任制 | 第28-30页 |
3.3.1 武汉市公务员聘任制实践中的典型试点案例 | 第28-29页 |
3.3.2 任务型聘任制核心特征在武汉试点中的显现 | 第29-30页 |
3.4 武汉市公务员聘任制试点中的问题 | 第30-31页 |
3.4.1 相关配套制度不够完善 | 第30页 |
3.4.2 试点的地区范围狭小 | 第30-31页 |
3.4.3 试点实践的延续性不足 | 第31页 |
3.5 武汉市公务员聘任制试点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1-33页 |
3.5.1 制度制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不足 | 第31-32页 |
3.5.2 试点中谨慎和保守的实践取向 | 第32页 |
3.5.3 制度价值和制度预期的模糊性认识 | 第32-33页 |
第4章 国内外公务员聘任制的实践概述 | 第33-42页 |
4.1 国外公务员聘用制的改革实践 | 第33-35页 |
4.1.1 美国政府雇员制 | 第33页 |
4.1.2 英国政府公务员合同制 | 第33-34页 |
4.1.3 德国有期限公务员制度 | 第34页 |
4.1.4 日本开放型任用制度 | 第34-35页 |
4.2 国内公务员聘任制改革的实践 | 第35-39页 |
4.2.1 上海市公务员聘任制试点实践 | 第35-36页 |
4.2.2 深圳市公务员聘任制试点实践 | 第36-37页 |
4.2.3 雄安新区公务员制度改革 | 第37-39页 |
4.3 国内外公务员聘任制实践的启示 | 第39-42页 |
4.3.1 战略型的顶层谋划 | 第39-40页 |
4.3.2 市场式的合同管理 | 第40页 |
4.3.3 本土化的因地制宜 | 第40-42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公务员聘任制的对策与路径 | 第42-47页 |
5.1 遵循维护公共利益和提升行政效率的价值追求 | 第42-43页 |
5.2 构建完善的公务员聘任制制度体系 | 第43-44页 |
5.3 探索任务型组织和公务员聘任制的匹配方式 | 第44-45页 |
5.4 巩固公务员聘任制运行的市场机制 | 第45-46页 |
5.5 强化公务员伦理精神对聘任制公务员的行为规范 | 第46-4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7-48页 |
6.2 存在的不足 | 第48页 |
6.3 研究展望---公务员聘任制从“试点”走向“推广”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