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目录 | 第9-11页 |
| 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 1 雏鸭病毒性肝炎概述及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Ⅰ型雏鸭肝炎病毒的概述及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Ⅰ型雏鸭病毒性肝炎的概述及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2 雏鸭肝炎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3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及其在疾病相关基因筛选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 4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其在疾病基因差异表达检测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第21-51页 |
| 试验一:Ⅰ型雏鸭病毒性肝炎相关基因的筛选、鉴定和测序分析 | 第21-3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 ·试验动物及模型构建 | 第21页 |
| ·主要试验仪器 | 第21页 |
| ·主要试剂 | 第21页 |
|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21-24页 |
| ·RNA抽提和纯化 | 第21-22页 |
| ·mRNA分离和纯化 | 第22页 |
| ·RT-PCR法检测病毒 | 第22页 |
| ·抑制性消减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 | 第22-23页 |
| ·纯化两轮差减PCR扩增产物 | 第23页 |
| ·差减文库的克隆(T载体克隆) | 第23页 |
| ·转化 | 第23页 |
| ·PCR鉴定差减文库的克隆插入片断大小 | 第23页 |
| ·斑点杂交 | 第23-24页 |
| ·点膜及膜处理 | 第23页 |
| ·探针标记及纯化 | 第23-24页 |
| ·预杂交和杂交 | 第24页 |
| ·洗膜 | 第24页 |
| ·阳性克隆测序和序列比对分析 | 第24页 |
| ·对获取基因聚类分析及功能预测 | 第2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5页 |
| ·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 第24-25页 |
| ·肝脏组织总RNA的抽提和mRNA的分离纯化 | 第25页 |
| ·RT-PCR法检测Ⅰ型雏鸭肝炎病毒 | 第25-26页 |
| ·RsaI酶切效果和接头连接效率检测 | 第26-27页 |
| ·感染DHV-I雏鸭肝组织消减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 | 第27-28页 |
| ·差减cDNA文库的差减效率检测 | 第28页 |
| ·消减cDNA文库的克隆转化以及PCR鉴定 | 第28-29页 |
| ·斑点杂交 | 第29页 |
| ·阳性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 | 第29-35页 |
| 3 讨论 | 第35-37页 |
| 试验二:Ⅰ型雏鸭病毒性肝炎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功能鉴定 | 第37-5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 ·试验动物及模型构建 | 第37页 |
| ·主要试验仪器设备 | 第37页 |
|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37-40页 |
| ·血液生化指标分析 | 第37页 |
| ·鸭组织总RNA的提取 | 第37-38页 |
| ·RT-PCR法检测病毒 | 第38页 |
| ·鸭ALB基因CDS扩增及产物的克隆与测序 | 第38-39页 |
| ·RT-qPCR检测雏鸭肝炎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39-40页 |
| ·ELISA法检测各组织中血清白蛋白(ALB)含量 | 第4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8页 |
| ·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及病毒检测 | 第40-41页 |
| ·雏鸭血液生化指标测定的结果 | 第41页 |
| ·总RNA的抽提以及纯度和完整性检测 | 第41-42页 |
| ·鸭ALB基因全长cDNA扩增及克隆测序 | 第42-43页 |
| ·鸭ALB基因在各组织表达检测 | 第43-45页 |
| ·ALB基因在雏鸭肝炎易感与抗性群体间的差异表达分析 | 第45页 |
| ·ALB蛋白在雏鸭不同生理状态下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 | 第45-46页 |
| ·其他候选基因在雏鸭不同病理状态下的表达 | 第46-48页 |
| 3 讨论 | 第48-51页 |
| ·感染后雏鸭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 第48-49页 |
| ·RACE克隆ALB基因cDNA全长 | 第49页 |
| ·ALB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9-50页 |
| ·TLR7,PSPH和WSB1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50-51页 |
| 全文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