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附表索引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的局限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主要的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自然灾害及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理论分析 | 第18-26页 |
·自然灾害的相关概述 | 第18-21页 |
·自然灾害的含义 | 第18页 |
·自然灾害的分类 | 第18-19页 |
·自然灾害的特点 | 第19-20页 |
·自然灾害的危害 | 第20-21页 |
·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基本理论 | 第21-23页 |
·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含义 | 第21页 |
·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原则 | 第21-22页 |
·地方政府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作用 | 第22-23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人权理论 | 第23-24页 |
·治理理论 | 第24页 |
·生命周期理论 | 第24-26页 |
第3章 我国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现状分析 | 第26-37页 |
·中央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成效 | 第26-28页 |
·组织结构不断完善 | 第26-27页 |
·初步确立法律依据和预案体系 | 第27页 |
·党和政府统一领导 | 第27-28页 |
·全力抢救生命 | 第28页 |
·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基本情况 | 第28-29页 |
·应急法制和预案体系不断完善 | 第28页 |
·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初步形成 | 第28-29页 |
·信息公开彰显了政府的坦诚 | 第29页 |
·国际合作增强了应急能力 | 第29页 |
·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9-33页 |
·预警机制欠缺 | 第29-30页 |
·群众的自救和互救能力差 | 第30页 |
·过分地倚重政府 | 第30-31页 |
·各部门协调不当 | 第31页 |
·救灾过程中出现腐败等问题 | 第31-32页 |
·保障系统不足 | 第32-33页 |
·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37页 |
·应急法律法规及预案体系仍有欠缺 | 第33-34页 |
·社会应急教育不够 | 第34-35页 |
·政府权力配置不当 | 第35页 |
·各种利益冲突 | 第35-37页 |
第4章 国内外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特色经验及案列分析 | 第37-45页 |
·国外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特色经验 | 第37-39页 |
·美国 | 第37-38页 |
·日本 | 第38-39页 |
·国内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特色经验及案例分析 | 第39-42页 |
·北京 | 第40页 |
·香港 | 第40-41页 |
·济南洪灾案列分析 | 第41-42页 |
·国内外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启示 | 第42-45页 |
·重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 | 第42-43页 |
·建立专门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构 | 第43页 |
·凸显地方政府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 第43页 |
·完善地方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 | 第43页 |
·建立先进的自然灾害信息管理系统 | 第43页 |
·加强救援队伍的建设 | 第43-44页 |
·加强防灾救灾的物资储备 | 第44页 |
·深化国民的应急意识 | 第44页 |
·完善的多元治理模式 | 第44-45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建议 | 第45-54页 |
·防范预警阶段 | 第46-49页 |
·完善地方性法规及政策 | 第46-47页 |
·加强应急教育 | 第47页 |
·保障物资储备 | 第47-48页 |
·加强自然灾害的监控 | 第48-49页 |
·制定应急预案 | 第49页 |
·响应处置阶段 | 第49-51页 |
·及时启动预案 | 第50页 |
·第一时间救援 | 第50页 |
·信息交流与公开 | 第50-51页 |
·动员社会参与 | 第51页 |
·恢复重建阶段 | 第51-54页 |
·启动灾后重建计划 | 第51-52页 |
·进行灾民的安置 | 第52-53页 |
·灾后评估和总结经验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