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附图 | 第9-17页 |
引论 | 第17-26页 |
第一章 张坚生平与交游考述 | 第26-52页 |
第一节 前期——蹭蹬场屋,怀才不遇 | 第28-32页 |
一、 少负隽才,知名乡里(1681-1711) | 第28-29页 |
二、 仕途蹇滞,生活困顿(1711-1723) | 第29-31页 |
三、 老骥伏枥,坚持理想(1723-1725)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春风亭文会——人生的转折 | 第32-42页 |
一、 春风亭文会概况 | 第32-33页 |
二、 张坚在文会中的诗文创作 | 第33-40页 |
三、 春风亭文会对张坚人生的影响 | 第40-42页 |
第三节 后期——游于四方,穷困如故 | 第42-52页 |
一、 焚稿出游(1726—1739) | 第42-43页 |
二、 客居北京(1739—1744) | 第43-44页 |
三、 重回金陵(1745—1748) | 第44-47页 |
四、 作幕浔阳(1749—1750) | 第47页 |
五、 寓居浙江(1751—1756) | 第47-50页 |
六、 晚年出游(1756—1763) | 第50-52页 |
第二章 《玉燕堂四种曲》的创作概况 | 第52-81页 |
第一节 张坚的戏曲观对其创作的影响 | 第52-68页 |
一、 保守的曲体观 | 第52-59页 |
二、 突出的“剧本位”意识 | 第59-64页 |
三、 “情理合一”的创作主旨 | 第64-68页 |
第二节 《玉燕堂四种曲》创作考略 | 第68-81页 |
一、 《梦中缘》 | 第68-69页 |
二、 《梅花簪》 | 第69-71页 |
三、 《怀沙记》 | 第71-73页 |
四、 《玉狮坠》 | 第73-81页 |
第三章 《玉燕堂四种曲》流变考述 | 第81-137页 |
第一节 《玉燕堂四种曲》原本流传考 | 第81-87页 |
一、 《梦中缘》 | 第82-84页 |
二、 《梅花簪》 | 第84-85页 |
三、 《怀沙记》 | 第85-86页 |
四、 《玉狮坠》 | 第86-87页 |
第二节 《玉燕堂四种曲》改编本述略 | 第87-137页 |
一、 故宫残本《梅花簪》 | 第87-93页 |
二、 《昆曲大全》所收《梅花簪》四出 | 第93-96页 |
三、 金世禾藏本京剧《梅花簪》 | 第96-99页 |
四、 《改正梅花簪》残本 | 第99-104页 |
五、 十字调梆子剧《弥勒笑》 | 第104-120页 |
六、 金世禾藏本京剧《双鸳梦》 | 第120-133页 |
七、 嘉业堂藏《玉狮坠》抄本 | 第133-137页 |
第四章 《玉燕堂四种曲》的主题思想 | 第137-156页 |
第一节 描绘理想爱情,追求名教风流 | 第137-148页 |
一、 “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模式 | 第137-139页 |
二、 “名教风流”式的爱情观念 | 第139-142页 |
三、 对“才子佳人”模式的突破 | 第142-148页 |
第二节 抒写未竟之志,寄托政治理想 | 第148-156页 |
一、 落魄书生的“状元梦” | 第148-151页 |
二、 “圣主贤臣”的政治理想 | 第151-156页 |
第五章 《玉燕堂四种曲》的宗教书写 | 第156-180页 |
第一节 《玉燕堂四种曲》中的宗教人物形象 | 第156-164页 |
一、 宗教人物形象分析 | 第157-159页 |
二、 宗教人物形象与文本的联系 | 第159-164页 |
第二节 《玉燕堂四种曲》的度脱文学因素 | 第164-171页 |
一、 佛道度脱思想与度脱文学 | 第164-165页 |
二、 《玉燕堂四种曲》对度脱文学因素的承袭和发展 | 第165-168页 |
三、 《梦中缘》的度脱框架 | 第168-170页 |
四、 《玉燕堂四种曲》的解厄情节 | 第170-171页 |
第三节 《玉燕堂四种曲》的因果报应思想 | 第171-180页 |
一、 因果报应观念溯源 | 第172-174页 |
二、 因果报应思想在《玉燕堂四种曲》中的表现 | 第174-180页 |
第六章 《玉燕堂四种曲》以舞台表演为范式的艺术特色 | 第180-206页 |
第一节 结构完善 | 第181-185页 |
一、 构思缜密,善用伏笔 | 第181-182页 |
二、 线索清晰,主题明确 | 第182-183页 |
三、 结构紧凑,重点突出 | 第183-185页 |
第二节 情节新奇 | 第185-191页 |
一、 匠心独具,制造常中之奇 | 第186-188页 |
二、 虚实结合,渲染奇幻色彩 | 第188-190页 |
三、 善用误会巧合,为情节推波助澜 | 第190-191页 |
第三节 排场生动 | 第191-199页 |
一、 宫调丰富,音乐变化多样 | 第193-195页 |
二、 剧情变幻,场面冷热相剂 | 第195-196页 |
三、 脚色合理,均衡演员劳逸 | 第196-199页 |
第四节 科白到位 | 第199-206页 |
一、 宾白详备,利于叙事 | 第199-202页 |
二、 善用简单科白刻画人物 | 第202-203页 |
三、 重视科介设置,表演效果突出 | 第203-206页 |
结语 | 第206-210页 |
参考文献 | 第210-217页 |
附录一:春风亭文会人物考 | 第217-220页 |
附录二:张坚年谱 | 第220-236页 |
附录三:张坚诗文辑录 | 第236-241页 |
后记 | 第241-242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