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8-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 布鲁氏菌病原 | 第13页 |
2 布鲁氏菌病的危害及流行现状 | 第13-15页 |
3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 | 第15-16页 |
4 布鲁氏菌病的防治 | 第16-19页 |
·布病的预防 | 第16-19页 |
·布鲁氏菌病的治疗 | 第19页 |
5 布鲁氏菌免疫调节相关抗原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布鲁氏菌候选诊断抗原蛋白的克隆表达 | 第21-35页 |
1 材料 | 第21-23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21页 |
·主要试剂及常用溶液配制 | 第21-22页 |
·主要仪器 | 第22-23页 |
2 方法 | 第23-27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3-24页 |
·目的蛋白基因的扩增与PCR产物纯化 | 第24页 |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24-25页 |
·重组蛋白表达菌株的诱导表达 | 第25-26页 |
·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26-27页 |
3 结果 | 第27-33页 |
·候选重组蛋白的选取 | 第27-28页 |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28页 |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8-30页 |
·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30-31页 |
·重组蛋白的可溶性分析 | 第31-32页 |
·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32-33页 |
4 分析讨论 | 第33-34页 |
·候选蛋白的挑选 | 第33页 |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与纯化 | 第33-34页 |
5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布鲁氏菌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 | 第35-44页 |
1 材料 | 第35-36页 |
·菌株、动物和血清 | 第35页 |
·主要试剂 | 第35-36页 |
·主要溶液及配方 | 第36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6页 |
2 方法 | 第36-38页 |
·蛋白电泳 | 第36-37页 |
·半干式转膜 | 第37-38页 |
·蛋白胶的处理 | 第37页 |
·硝酸纤维素膜的处理 | 第37页 |
·转膜 | 第37页 |
·封闭 | 第37页 |
·一抗孵育 | 第37-38页 |
·二抗孵育 | 第38页 |
·显影 | 第38页 |
·染色 | 第38页 |
3 结果 | 第38-41页 |
·免疫兔血清的反应 | 第38-39页 |
·免疫小鼠血清的反应 | 第39-40页 |
·布病患者血清反应 | 第40-41页 |
4 分析讨论 | 第41-43页 |
·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 | 第41-42页 |
·诊断抗原的筛选 | 第42-43页 |
5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布鲁氏菌PRPA基因标记疫苗株的构建及免疫保护效果评价 | 第44-58页 |
1 材料 | 第44-45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44页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44-45页 |
·引物 | 第45页 |
2 方法 | 第45-49页 |
·缺失突变盒的构建 | 第45-47页 |
·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 第47页 |
·互补突变株的构建 | 第47-49页 |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47-48页 |
·目的片段克隆至T载体 | 第48页 |
·互补载体的构建 | 第48页 |
·互补菌株的构建 | 第48-49页 |
·S19△prpA的小鼠毒力实验 | 第49页 |
·S19△prpA的免疫保护性评价 | 第49页 |
3 结果 | 第49-55页 |
·缺失突变盒的构建 | 第49-50页 |
·缺失突变载体的构建 | 第50-51页 |
·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 第51-52页 |
·互补载体的构建 | 第52-53页 |
·互补株的构建 | 第53-54页 |
·小鼠毒力实验 | 第54页 |
·免疫保护性评价 | 第54-55页 |
4 分析讨论 | 第55-57页 |
·分子标记疫苗株的构建 | 第55-56页 |
·分子标记疫苗株的评价 | 第56页 |
·缺失标记株保护性分析 | 第56-57页 |
5 小结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