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縮略语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优质稻育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13-14页 |
·稻米理化指标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关系 | 第14-19页 |
·直链淀粉含量 | 第14-15页 |
·糊化温度 | 第15-16页 |
·胶稠度 | 第16页 |
·米粒的延伸性 | 第16-17页 |
·香味 | 第17页 |
·蛋白质 | 第17-18页 |
·稻米淀粉粘滞性 | 第18-19页 |
·农艺性状与稻米食味品质的关系 | 第19-20页 |
·环境因素对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 | 第20-24页 |
·温度 | 第20-22页 |
·光照 | 第22-23页 |
·海拔和纬度 | 第23页 |
·土壤 | 第23-24页 |
·肥料 | 第24页 |
·稻米食味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 | 第24-26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不同地域优质粳稻食味的评价 | 第27-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7-31页 |
·供试材料 | 第27-29页 |
·食味值测定 | 第29页 |
·食味品尝方法 | 第29-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利用食味值对优质粳稻进行评价 | 第31-33页 |
·利用食味品尝综合评分对优质粳稻进行评价 | 第33-34页 |
·粳稻食味品尝综合评分与食味值的相关性分析 | 第34-35页 |
·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不同地域优质粳稻理化品质性状的表现特点 | 第37-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供试材料 | 第37页 |
·测定方法 | 第37-38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39页 |
·不同地域优质粳稻理化指标及感官评分的比较 | 第38-39页 |
·不同地域粳稻淀粉RVA谱特性的差异 | 第39页 |
·讨论 | 第39-42页 |
·不同地域优质粳稻食味理化品质性状的表现 | 第40页 |
·优良食味粳稻理化品质性状的特性 | 第40-42页 |
第四章 粳稻理化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试验材料 | 第42页 |
·农艺性状的测定 | 第42页 |
·理化品质性状测定和食味的评价 | 第42-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51页 |
·不同地域优质粳稻农艺性状的表现 | 第43-48页 |
·粳稻理化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的关系 | 第48-50页 |
·同一基因型不同环境下稻米品质的变化 | 第50-51页 |
·讨论 | 第51-54页 |
·优良食味粳稻农艺性状的表现 | 第51-52页 |
·环境条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第52-54页 |
第五章 粳稻抽穗后不同时期剑叶含氮量与稻米食味的关系 | 第54-6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供试材料 | 第54页 |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 第54-55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55页 |
·模型检验方法 | 第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59页 |
·粳稻品种指标间的差异分析 | 第55-56页 |
·剑叶含氮量与稻米食味品质的相关分析 | 第56-57页 |
·多元逐步回归 | 第57页 |
·水稻食味品质模型的检验 | 第57-59页 |
·讨论 | 第59-61页 |
·不同播期剑叶含氮量、蛋白质含量和稻米食味值的线性变化 | 第59页 |
·粳稻叶片含氮量与食味品质的关系 | 第59-61页 |
全文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3页 |
在读期间发表和投稿的论文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