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从比较法和中国法的发展分析合同无效或被撤销的法律后果 | 第11-19页 |
第一节 关于合同无效或被撤销的法律后果之国外立法 | 第11-15页 |
一、 《法国民法典》 | 第11-12页 |
二、 《德国民法典》 | 第12-13页 |
三、 《日本民法典》 | 第13-14页 |
四、 台湾地区民法典和《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国际商事合同通则》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我国合同无效或被撤销法律后果的法律变迁 | 第15-19页 |
一、 最高法院的复函 | 第15-16页 |
二、 《经济合同法》及两个实施规定 | 第16-17页 |
三、 《民法通则》到《合同法》 | 第17-18页 |
四、 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合同无效或被撤销的法律后果之一:返还财产及折价补偿 | 第19-31页 |
第一节 从物权变动模式考察返还财产请求权的学说分歧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物权法》施行前的物权变动模式以及初步结论 | 第20-23页 |
一、 《民法通则》采取何种物权变动模式? | 第20-22页 |
二、 《合同法》如何对待物权变动问题 | 第22-23页 |
三、 初步结论 | 第23页 |
第三节 《物权法》的颁布对《合同法》相关请求权性质的影响 | 第23-30页 |
一、 债权形式主义的正式确立 | 第23-25页 |
二、 物权变动模式的最近司法观点 | 第25-26页 |
三、 债权形式主义下的返还财产请求权 | 第26-27页 |
四、 货币不能成为返还财产的对象 | 第27-28页 |
五、 财产不能返还或者不必返还的补救--折价补偿 | 第28-30页 |
第四节 两种请求权的区别及其原因 | 第30-31页 |
一、 两种请求权的区别 | 第30页 |
二、 两种并存的请求权的产生原因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合同无效、被撤销后的法律后果之二:赔偿损失 | 第31-37页 |
第一节 赔偿损失的性质——侵权责任还是缔约过失责任 | 第31-34页 |
一、 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与侵权责任 | 第32-33页 |
二、 《合同法》创设了缔约过失责任,但未能取消侵权责任 | 第33-34页 |
三、 被取代的侵权责任 | 第34页 |
第二节 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 | 第34-35页 |
第三节 缔约过失责任的几个误区和盲区 | 第35-37页 |
一、 因违法而无效的合同不存在缔约过失责任 | 第35-36页 |
二、 无权代理中的缔约过失责任 | 第36页 |
三、 没有过失的缔约过失责任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合同无效、被撤销后的法律后果之三:收归国有或者返还集体、第三人 | 第37-41页 |
第一节 法律规定溯源 | 第37页 |
第二节 法律规定目的 | 第37-38页 |
第三节 立法上的不足和实践冲突 | 第38-41页 |
一、 引入第三人(集体)的错误 | 第39页 |
二、 “非法利益”限制的缺失 | 第39-40页 |
三、 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一律无效与撤销权的冲突 | 第40-41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