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前言 | 第10-14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本文内容框架 | 第12页 |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2-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5页 |
·IPO抑价问题研究起源 | 第14-15页 |
·国外IPO抑价文献评述 | 第15-19页 |
·基于一级市场的抑价理论 | 第15-18页 |
·基于二级市场的抑价理论 | 第18页 |
·国外IPO抑价文献评述 | 第18-19页 |
·国内IPO抑价文献评述 | 第19-25页 |
·IPO抑价的描述 | 第19-20页 |
·西方理论的检验 | 第20-21页 |
·IPO抑价的解释 | 第21-24页 |
·研究不足之处 | 第24-25页 |
3. 我国IPO抑价现象及原因分析 | 第25-33页 |
·我国IPO抑价现象描述 | 第25-27页 |
·我国IPO抑价原因分析 | 第27-33页 |
·IPO抑价的理论解释 | 第27-29页 |
·基于IPO参与主体的抑价原因分析 | 第29-33页 |
4.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变迁 | 第33-40页 |
·我国IPO审核制度及其演变 | 第33-36页 |
·审批制阶段(2001.03.06之前) | 第33-34页 |
·核准制阶段(2001.03.17至今) | 第34-36页 |
·中国IPO定价机制及其演变 | 第36-40页 |
·固定价格定价方式时期(1991~1995) | 第36页 |
·相对固定市盈率定价方式时期(1996~1999.06) | 第36-37页 |
·累计投标定价方式时期(1999.07~2001.11) | 第37页 |
·控制市盈率定价方式时期(2001.11~2004) | 第37-38页 |
·询价制定价方式时期(2005至今) | 第38-40页 |
5. 新股发行抑价的实证分析 | 第40-54页 |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40页 |
·变量定义与假设 | 第40-44页 |
·单过程ANOVA分析 | 第44-50页 |
·审核制度变迁对IPO抑价的影响 | 第44-47页 |
·定价机制变迁对IPO抑价的影响 | 第47-50页 |
·多元线性模型 | 第50-54页 |
6. 中外新股发行制度对比的启示及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方向 | 第54-63页 |
·中外(美)新股发行制度对比 | 第54-56页 |
·审核制度:注册制为发展主流 | 第54-55页 |
·发售与定价机制:累积投标询价是国际主流 | 第55页 |
·承销机制:美国全额包销为主,中国几乎全为余额包销 | 第55-56页 |
·新股发行条件:成熟市场条件选择更为多样化 | 第56页 |
·现阶段新股发行制度改革 | 第56-59页 |
·强化分红促进股市投资功能发挥 | 第57页 |
·预披露提前推进阳光发行 | 第57-58页 |
·创新交易制度遏制过度投机 | 第58页 |
·改革保荐制度让保代尽职履责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页 |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政策建议 | 第59-63页 |
·转变政府角色,创建新制度基础 | 第60页 |
·推进现行审核制度向注册制演变 | 第60-61页 |
·促进新股发售方式多样化 | 第61-62页 |
·坚决地执行股票退市制度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