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M平整机板形控制及工艺参数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板形控制技术与板形控制理论发展 | 第11页 |
| ·国内外平整机板形控制现状 | 第11-12页 |
| ·板形研究的辊系弹性变形方法 | 第12-15页 |
| ·解析法 | 第12-13页 |
| ·数值分析法 | 第13-14页 |
| ·影响函数法 | 第14-15页 |
| ·论文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5-1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 第2章 主要工艺参数数学模型确定 | 第17-25页 |
| ·平整机介绍 | 第17-18页 |
| ·平整机工作情况简介 | 第17-18页 |
| ·平整机辊系介绍 | 第18页 |
| ·平整工艺介绍 | 第18-21页 |
| ·平整轧制的目的 | 第19页 |
| ·平整工艺参数设定与控制模式设定 | 第19-20页 |
| ·出现的实际问题 | 第20-21页 |
| ·主要工艺参数数学模型确定 | 第21-24页 |
| ·变形抗力数学模型 | 第21-22页 |
| ·轧制力数学模型 | 第22-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3章 辊系弹性变形研究 | 第25-41页 |
| ·辊系与载荷的离散处理 | 第25-27页 |
| ·辊系离散化处理 | 第25-27页 |
| ·载荷离散化处理 | 第27页 |
| ·影响函数数学模型建立 | 第27-31页 |
| ·弹性弯曲影响函数 | 第27-29页 |
| ·弹性压扁影响函数 | 第29-31页 |
| ·矩阵法分析基本方程 | 第31-34页 |
| ·力-变形关系方程 | 第31-33页 |
| ·平衡方程 | 第33页 |
| ·变形协调关系方程 | 第33-34页 |
| ·辊系弹性变形计算模块开发流程框图及实例计算 | 第34-39页 |
| ·辊系弹性变形计算模块开发流程框图 | 第34-36页 |
| ·计算实例 | 第36-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4章 不同工艺参数对板形影响研究 | 第41-61页 |
| ·不同厚度影响 | 第41-48页 |
| ·出口带钢横向厚度分布 | 第41-45页 |
| ·单位轧制力分布 | 第45-46页 |
| ·中间辊与支承辊辊间压力及压扁量分布 | 第46-47页 |
| ·中间辊与工作辊辊间压力及压扁量分布 | 第47-48页 |
| ·不同宽度影响 | 第48-52页 |
| ·出口带钢横向厚度分布 | 第48-49页 |
| ·单位轧制力分布 | 第49-50页 |
| ·中间辊与支承辊辊间压力及压扁量分布 | 第50-51页 |
| ·中间辊与工作辊辊间压力及压扁量分布 | 第51-52页 |
| ·不同弯辊力影响 | 第52-56页 |
| ·出口带钢横向厚度分布 | 第52-53页 |
| ·单位轧制力分布 | 第53-54页 |
| ·中间辊与支承辊辊间压力及压扁量分布 | 第54-55页 |
| ·中间辊与工作辊辊间压力及压扁量分布 | 第55-56页 |
| ·不同串辊量影响 | 第56-60页 |
| ·出口带钢横向厚度分布 | 第56-57页 |
| ·单位轧制力分布 | 第57-58页 |
| ·中间辊与支承辊辊间压力及压扁量分布 | 第58-59页 |
| ·中间辊与工作辊辊间压力及压扁量分布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5章 辊系弹性变形有限元分析 | 第61-79页 |
| ·辊系弹性变形静力学分析 | 第61-70页 |
| ·实体模型建立 | 第61页 |
|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61-63页 |
| ·辊间接触分析设置与边界条件施加 | 第63-65页 |
| ·辊间应力分布计算 | 第65-70页 |
| ·辊系模态分析 | 第70-77页 |
| ·工作辊模态分析 | 第71-73页 |
| ·中间辊模态分析 | 第73-75页 |
| ·支承辊模态分析 | 第75-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 ·结论 | 第79-80页 |
| ·展望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