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官吏赃罪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0. 导论 | 第8-14页 |
·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 第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3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1. 唐代官吏赃罪立法 | 第14-22页 |
·唐代官吏赃罪制度设计 | 第14-18页 |
·对贪污的规定 | 第14-16页 |
·对受贿的规定 | 第16-18页 |
·唐代赃罪立法特点 | 第18-22页 |
·立法严密,罪名广泛 | 第18-19页 |
·层次分明,处罚严厉 | 第19页 |
·突出重点,宽严相济 | 第19-20页 |
·预防犯罪,实施连坐 | 第20-21页 |
·从重打击,淡化特权 | 第21-22页 |
2. 唐代官吏赃罪司法 | 第22-31页 |
·唐初期 | 第22-25页 |
·沧州刺史席辨受财枉法案 | 第22-23页 |
·贝州郁县令裴仁轨私役门夫案 | 第23页 |
·广州都督党仁弘坐枉法取财、受所监临案 | 第23页 |
·婺州司马秦怀恪坐赃案 | 第23-24页 |
·魏州刺史郇公孝协坐赃案 | 第24-25页 |
·唐代中期 | 第25-27页 |
·武强令裴景仙乞取监临内财物案 | 第25页 |
·洛阳主簿王钧坐赃案 | 第25-26页 |
·陈州刺史李乐诈盗受赃案 | 第26页 |
·幽州长史赵含章坐盗案 | 第26-27页 |
·唐代后期 | 第27-28页 |
·翰林学士、左散骑常侍张涉受财案 | 第27页 |
·蓝田令刘伉犯赃案 | 第27页 |
·濮州绿事参军崔元武频犯赃罪案 | 第27-28页 |
·遂宁县令庞骥贪赃枉法案 | 第28页 |
·唐代官吏赃罪司法特点及成因 | 第28-31页 |
·唐代官吏赃罪司法特点 | 第28-29页 |
·唐代官吏赃罪司法特点之成因 | 第29-31页 |
3. 唐代官吏赃罪的启发与借鉴 | 第31-36页 |
·唐代官吏赃罪立法的借鉴 | 第31-34页 |
·扩大贪污、受贿犯罪对象范围 | 第31-32页 |
·取消贿赂犯罪中的“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 | 第32-33页 |
·在国家工作人员内部作主体区分 | 第33页 |
·将贪贿犯罪数额标准与一般性财产型犯罪保持一致 | 第33-34页 |
·唐代官吏赃罪司法的启示 | 第34-36页 |
·进一步加强司法独立的构建 | 第34页 |
·不断提高司法人员素质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