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9页 |
| ABSTRACT | 第9-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19页 |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6-17页 |
| §1.3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7-19页 |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7-18页 |
| ·论文依托的项目及工作量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及技术方法 | 第19-33页 |
| §2.1 区域地层研究 | 第19-24页 |
| ·锡林浩特岩群 | 第20-21页 |
| ·奥陶系包尔汗图群 | 第21-22页 |
| ·志留系徐尼乌苏组 | 第22页 |
| ·二叠系地层 | 第22-24页 |
| §2.2 区域岩浆岩研究 | 第24-27页 |
| ·火山岩 | 第24-25页 |
| ·侵入岩 | 第25-27页 |
| §2.3 区域大地构造研究概况 | 第27-28页 |
| §2.4 分析测试方法 | 第28-33页 |
| ·锆石U-Pb测年方法概述 | 第28-30页 |
| ·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方法简介 | 第30-32页 |
| ·锆石Lu-Hf同位素测试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奥陶纪岩浆活动 | 第33-49页 |
| §3.1 包尔汉图群哈拉组(O_(1 -2)hl) | 第33-39页 |
| ·岩石学特征 | 第33页 |
| ·年代学特征 | 第33-35页 |
|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35-39页 |
| §3.2 奥陶纪电气石二云母片麻状花岗岩(O_3γ) | 第39-48页 |
| ·岩石学特征 | 第39-40页 |
| ·年代学特征 | 第40-48页 |
| §3.3 奥陶纪岩浆活动构造环境的判别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石炭纪岩浆活动 | 第49-91页 |
| §4.1 早石炭世钾长花岗岩(C_1 ξγ) | 第49-57页 |
| ·岩石学特征 | 第49-50页 |
| ·年代学特征 | 第50-53页 |
|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53-57页 |
| §4.2 早石炭世二长花岗岩岩体(C_1ηγ) | 第57-64页 |
| ·岩石学特征 | 第57-58页 |
| ·年代学特征 | 第58-61页 |
|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61-64页 |
| §4.3 早石炭世辉长岩岩体(C_1v) | 第64-75页 |
| ·岩石学特征 | 第64-65页 |
| ·年代学特征 | 第65-66页 |
|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66-75页 |
| §4.4 早石炭世花岗闪长岩(C_1γδ) | 第75-83页 |
| ·岩石学特征 | 第75-76页 |
| ·年代学特征 | 第76-77页 |
|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77-83页 |
| §4.5 石炭纪侵入岩构造环境的判别 | 第83-87页 |
| §4.6 石炭纪侵入岩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第87-91页 |
| 第五章 二叠纪岩浆活动 | 第91-115页 |
| §5.1 早二叠世闪长岩类(P_1 γδ,P_1 δ) | 第91-97页 |
| ·岩石学特征 | 第91-92页 |
| ·年代学特征 | 第92-97页 |
| §5.2 晚二叠世花岗闪长岩(P_3γδ) | 第97-99页 |
| ·岩石学特征 | 第97-98页 |
| ·年代学特征 | 第98-99页 |
| §5.3 二叠纪辉绿岩墙群(v) | 第99-100页 |
| §5.4 早二叠世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100-105页 |
| §5.5 二叠纪侵入岩构造环境的判别 | 第105-108页 |
| §5.6 二叠纪侵入岩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第108-109页 |
| §5.7 早二叠世大石寨组(P_1ds) | 第109-115页 |
| ·岩石学特征 | 第109-110页 |
|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110-115页 |
| 第六章 三叠纪岩浆活动 | 第115-129页 |
| §6.1 三叠纪侵入岩 | 第115-123页 |
| ·岩石学特征 | 第115-116页 |
| ·年代学特征 | 第116-120页 |
|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120-122页 |
| ·三叠纪侵入岩岩类构造环境的判别 | 第122-123页 |
| §6.2 三叠系下统哈达陶勒盖组(T_1hd) | 第123-129页 |
| ·岩石学特征 | 第123-124页 |
| ·年代学特征 | 第124-126页 |
|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126-129页 |
| 第七章 区域古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 第129-141页 |
| §7.1 研究区岩浆岩年代学格架 | 第129-133页 |
| §7.2 区域构造演化讨论 | 第133-137页 |
| ·加里东古亚洲洋演化阶段 | 第134-135页 |
| ·海西-印支再生小洋盆演化阶段 | 第135-136页 |
| ·中新生代阶段 | 第136-137页 |
| §7.3 大陆地壳增生讨论 | 第137-141页 |
| 第八章 结论 | 第141-142页 |
| 致谢 | 第142-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3-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