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4页 |
| ·选题依据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 第14-25页 |
|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概说 | 第14-21页 |
|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基本观点 | 第14-18页 |
| ·西方主要思想家的公正观与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比较 | 第18-21页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 第21-25页 |
| ·社会主义在中国 | 第21-22页 |
| ·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 第22页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 第22-25页 |
|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时代蕴含 | 第25-30页 |
| ·政治共识方面 | 第25-26页 |
| ·分配公正方面 | 第26-27页 |
| ·政治制度建设方面 | 第27-28页 |
| ·和谐文化方面 | 第28-30页 |
| 第4章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 第30-52页 |
|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 第30-38页 |
| ·对邓小平理论的影响 | 第30-33页 |
| ·对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影响 | 第33-36页 |
| ·对“科学发展观”的影响 | 第36-38页 |
|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 第38-52页 |
| ·政治共识的培育加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38-40页 |
| ·政治制度创新推动和谐社会构建 | 第40-45页 |
| ·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45-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8-59页 |
| 授予硕士学位人员登记表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