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论文选题及意义 | 第12页 |
·隧道稳定性研究及发展现状 | 第12-21页 |
·隧道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隧道围岩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隧道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隧道施工地质预测理论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隧道施工地质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和龙泉寺隧道建造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1-22页 |
·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的存在问题 | 第21-22页 |
·龙泉寺隧道工程施工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22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新奥法及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 第24-42页 |
·新奥法的设计方法 | 第24-26页 |
·工程类比法 | 第24页 |
·现场监控量测法 | 第24-25页 |
·理论计算验算法 | 第25-26页 |
·拱形隧道破坏特征的数值模拟 | 第26-29页 |
·数值计算的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数值计算的结果分析 | 第27-29页 |
·龙泉寺隧道围岩分类 | 第29-39页 |
·围岩亚分级定性方法 | 第31-35页 |
·岩质围岩亚级定量修正方法 | 第35-36页 |
·施工阶段岩质围岩亚级分级的数量化理论方法 | 第36-37页 |
·围岩亚级分级判别流程 | 第37-38页 |
·龙泉寺围岩亚分级的施工现场判断和对应施工方法 | 第38-39页 |
·龙泉寺隧道围岩压力计算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龙泉寺隧道土层稳定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42-58页 |
·龙泉寺隧道的施工工法选择 | 第42-43页 |
·短台阶七步法优化 | 第43-47页 |
·短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 | 第43页 |
·三台阶七步法数值模拟 | 第43-47页 |
·CRD工法优化 | 第47-51页 |
·CRD法施工 | 第47-48页 |
·CRD法开挖模拟 | 第48-51页 |
·双侧壁导坑法优化 | 第51-56页 |
·双侧壁法施工工序 | 第51-52页 |
·双侧壁导坑法数值模拟 | 第52-56页 |
·工法比较分析 | 第56-57页 |
·模拟结果比较 | 第56页 |
·资源配置比较 | 第56页 |
·施工进度比较 | 第56-57页 |
·监控量测结果比较 | 第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龙泉寺隧道的主要施工方案、施工方法 | 第58-110页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58-60页 |
·地形地貌 | 第58页 |
·地质条件 | 第58-60页 |
·不良地质 | 第60页 |
·龙泉寺隧道工程概况 | 第60-62页 |
·隧道限界及断面尺寸 | 第61页 |
·隧道主体结构设计 | 第61-62页 |
·施工方案 | 第62-108页 |
·施工总体方案 | 第62-63页 |
·不良和特殊地质的施工方案 | 第63-64页 |
·施工组织安排 | 第64-65页 |
·施工方法、工艺 | 第65-107页 |
·不良地质段施工技术措施 | 第107-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五章 龙泉寺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 | 第110-116页 |
·工作概况 | 第110页 |
·地质调查、地质分析 | 第110页 |
·预报方法和原理 | 第110-112页 |
·TSP探测成果 | 第112-113页 |
·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施工方案修正 | 第113-114页 |
·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 | 第113-114页 |
·施工方案的调整 | 第114页 |
·结论与建议果 | 第114-116页 |
第六章 论文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116-117页 |
·论文的不足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