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峡西侧近岸沉积及主要河流贡献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概述 | 第12-31页 |
·项目来源、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台湾海峡构造背景 | 第14-17页 |
·台湾海峡环流 | 第17-19页 |
·台湾海峡地形地貌特征 | 第19-21页 |
·台湾海峡沉积环境研究现状 | 第21-29页 |
·台湾海峡的沉积环境分区 | 第21-23页 |
·台湾海峡区域潮成沙脊 | 第23-25页 |
·台湾海峡周边河流的沉积通量 | 第25-27页 |
·台湾海峡浅部沉积层序 | 第27-29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9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9-30页 |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30-31页 |
2 研究方法与材料 | 第31-38页 |
·现代海洋沉积调查仪器 | 第31-33页 |
·导航定位系统 | 第31页 |
·浅地层剖面系统 | 第31-32页 |
·侧扫声纳 | 第32-33页 |
·海洋调查数据处理方法 | 第33-38页 |
·导航定位资料处理 | 第34页 |
·浅地层剖面数据处理 | 第34-36页 |
·侧扫声纳数据处理 | 第36-37页 |
·沉积物粒度分析 | 第37-38页 |
3 表层沉积物和沙波地貌 | 第38-58页 |
·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 | 第38-42页 |
·沙波地貌 | 第42-51页 |
·控制因素分析 | 第51-58页 |
·水动力的影响 | 第51-57页 |
·物源影响 | 第57-58页 |
4 全新世沉积特征 | 第58-85页 |
·典型反射界面和反射层组 | 第58-62页 |
·QT_0界面 | 第58页 |
·QT_0~1 界面 | 第58页 |
·QT_0~2 界面 | 第58-59页 |
·QT_1界面 | 第59页 |
·QT_1~1界面 | 第59页 |
·第Ⅰ反射层组 | 第59-62页 |
·地震层序及其地质时代属性 | 第62-63页 |
·典型剖面特征 | 第63-70页 |
·全新世以来的沉积厚度分布和沉积通量估算 | 第70-85页 |
·沉积速率特征 | 第70-78页 |
·全新世以来沉积厚度特征 | 第78-81页 |
·沉积通量 | 第81-85页 |
5 海峡西岸主要河流对近岸的沉积贡献 | 第85-124页 |
·闽江 | 第86-100页 |
·区域概述 | 第86-87页 |
·河口沉积研究进展 | 第87-90页 |
·河口沉积层序分布特征 | 第90-93页 |
·河口古河道分布特征 | 第93-98页 |
·全新世闽江海退三角州 | 第98-100页 |
·九龙江 | 第100-114页 |
·区域概述 | 第100-101页 |
·周边海域沉积 | 第101-103页 |
·江口外沉积层序分布特征 | 第103-108页 |
·江口外古河道和古湖泊分布特征 | 第108-110页 |
·江口外古三角洲分布特征 | 第110-114页 |
·晋江 | 第114-120页 |
·区域概述 | 第114-116页 |
·周边海域沉积 | 第116-117页 |
·晋江口外沉积分布特征 | 第117-120页 |
·晋江口外古河道分布特征 | 第120页 |
·小结 | 第120-124页 |
6 台湾海峡东西侧河流沉积贡献的对比研究 | 第124-143页 |
·河流扩散的类型划分 | 第124-129页 |
·海峡两侧河流流域输沙量的对比 | 第129-134页 |
·海峡两侧河流的影响范围与通量比对 | 第134-143页 |
7 结论及建议 | 第143-146页 |
·结论 | 第143-145页 |
·建议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7页 |
致谢 | 第157-158页 |
个人简历 | 第15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