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 第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中国现代艺术学革新中的田野作业 | 第13-31页 |
第一节 1978 年以来的中国现代艺术学:现代性与本土化 | 第13-20页 |
一,传统艺术学:现代性学科独立 | 第13-17页 |
二,现代艺术学:本土化学科转型 | 第17-19页 |
结语 | 第19-20页 |
第二节 2000 年以来的艺术学新景观:实证、交叉、泛化 | 第20-26页 |
一,以田野调查为基点的实证研究 | 第21-23页 |
二,以艺术人类学为代表的系列交叉学科 | 第23-24页 |
三,包括艺术学教育在内的应用艺术学的社会泛化 | 第24-26页 |
结语 | 第26页 |
第三节 现代艺术学呼唤田野作业 | 第26-29页 |
一,当代艺术呼唤田野作业 | 第27-28页 |
二,艺术学的田野作业 | 第28-29页 |
小结 | 第29-31页 |
第二章 田野作业视野中的乡民艺术样态——以莱芜地区西当峪村莱芜梆子剧团为个案 | 第31-50页 |
第一节 莱芜梆子的村落定居 | 第31-39页 |
一,莱芜梆子的职业科班 | 第31-36页 |
二,村落“玩友”生长 | 第36-39页 |
第二节 村落生活的危机感 | 第39-43页 |
一,“寨生”:记忆中的战争劫难 | 第39-40页 |
二,逃难:流动的人口格局 | 第40-41页 |
三,村级管理的紊乱和争斗 | 第41-42页 |
四,乡土信仰的中心点 | 第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夹缝中的戏曲生存 | 第43-48页 |
一,私人经营的“跨村落戏班” | 第43页 |
二,政治高压下的“文艺队” | 第43-45页 |
三,市场经济下的“农民剧团” | 第45-46页 |
四,村落权力争斗中的“乡民娱乐”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第三章 艺术学田野作业的价值 | 第50-63页 |
第一节 乡民艺术的“在地化”研究 | 第50-56页 |
一,乡民艺术的村落书写 | 第50-52页 |
二,文化整体观与文化多样性 | 第52-53页 |
三,书写“流动的想象” | 第53-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二节 田野作业的艺术学定位 | 第56-62页 |
一,艺术学田野方法之短长 | 第56-59页 |
二,田野作业的“艺术学”意识 | 第59-60页 |
三,田野艺术学 | 第60-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结语 | 第63-6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