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附表索引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社会性弱势群体政策参与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 第19-32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6页 |
·弱势群体 | 第19-20页 |
·社会性弱势群体 | 第20-25页 |
·政策参与 | 第25-26页 |
·社会性弱势群体政策参与的理论依据 | 第26-27页 |
·政策合法化理论 | 第26页 |
·社会公正理论 | 第26-27页 |
·社会性弱势群体政策参与的现实依据 | 第27-32页 |
·维持社会稳定的需要 | 第27-28页 |
·凸显公共政策公共性的需要 | 第28-29页 |
·防范强势利益集团操纵公共政策过程的需要 | 第29-30页 |
·社会性弱势群体逐步摆脱“弱势”地位的需要 | 第30-32页 |
第3章 社会性弱势群体政策参与困境透视 | 第32-35页 |
·非制度化政策参与凸显 | 第32-33页 |
·政策参与的被动性 | 第33页 |
·政策参与的滞后性 | 第33-35页 |
第4章 社会性弱势群体政策参与致困成因分析 | 第35-42页 |
·主观因素所致 | 第35-36页 |
·外部环境的影响 | 第36-37页 |
·政府角色定位和决策模式的偏差 | 第36-37页 |
·社会认同度低 | 第37页 |
·政策参与的制度空间有限 | 第37-42页 |
·在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小 | 第38-39页 |
·在基层自治中主体地位体现不充分 | 第39-40页 |
·参与行政听证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 第40页 |
·通过信访解决问题的概率低 | 第40-42页 |
第5章 社会性弱势群体政策参与脱困对策思考 | 第42-51页 |
·提升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政策参与能力 | 第42-43页 |
·提升参与积极性和综合素质 | 第42页 |
·提高组织化程度 | 第42-43页 |
·优化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政策参与环境 | 第43-44页 |
·明确政府角色定位并转变政府决策模式 | 第43页 |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第43-44页 |
·拓展社会性弱势群体政策参与的制度空间 | 第44-51页 |
·保证社会性弱势群体在人大代表中的合理比例 | 第44-45页 |
·体现社会性弱势群体在基层自治中的主体地位 | 第45页 |
·提高社会性弱势群体参与行政听证的广度和深度 | 第45-47页 |
·提高社会性弱势群体通过信访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 第47-48页 |
·利用网络参与渠道 | 第48-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