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抗争、理性化与集体行动的研究--基于江西省H社区群体性事件的个案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 第10-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研究问题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国内外关于集体行动的研究动态 | 第11-21页 |
·国内外关于利益抗争的研究动态 | 第21-24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24-29页 |
·理论基础 | 第24-25页 |
·核心概念 | 第25-26页 |
·集体行动 | 第25-26页 |
·利益抗争 | 第26页 |
·理性化 | 第26页 |
·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利益抗争的技术手段 | 第27页 |
·利益抗争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 | 第27页 |
·利益抗争中行动者对行动意义的建构 | 第27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个案的选取 | 第27-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资料分析方法 | 第28页 |
·访谈地点和访谈对象的选取 | 第28-29页 |
第三章 H社区背景及货车静坐事件描述 | 第29-35页 |
·H社区的背景简介:南义镇的核心社区 | 第29-31页 |
·H社区背景简介 | 第29-30页 |
·H社区重镇的核心社区 | 第30-31页 |
·婺桃线瑞昌——南义段公路水毁修复的集体静坐事件 | 第31-32页 |
·事件背景 | 第31页 |
·事件的过程 | 第31-32页 |
·事件的结果 | 第32页 |
·货车集体静坐个案描述 | 第32-35页 |
·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参与者 | 第32-34页 |
·集体静坐事件参与者的分类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利益抗争、理性化过程与集体行动的实践逻辑 | 第35-50页 |
·事件的导火线:包工头资源控制利益最大化 | 第35-37页 |
·导火线:口头协议的变卦 | 第35-36页 |
·发酵:货车集体静坐事件的全程 | 第36页 |
·包工头利益最大化 | 第36-37页 |
·利益抗争的背后:地方村干部的“隐”与“现” | 第37-39页 |
·地方干部的“隐”:利益抗争中的“缺席” | 第37-38页 |
·地方干部的“现”:利益抗争中的“在场” | 第38-39页 |
·利益联盟:货车司机工作中共事与利益共谋 | 第39-43页 |
·货车司机的共同经验:工作中的共事 | 第39-42页 |
·货车司机的理性选择:利益联盟 | 第42-43页 |
·利益联盟与博弈过程 | 第43-47页 |
·“势场”的认知 | 第43-44页 |
·“势场”的营造 | 第44-45页 |
·“势场”的扩大 | 第45-46页 |
·“势场”的利用 | 第46-47页 |
·摆平:双方利益的协商方式 | 第47-50页 |
·摆平的手法 | 第47-48页 |
·摆平的特征 | 第48-5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0-57页 |
·利益抗争的技术:利益联盟 | 第50-51页 |
·集体利益受损:利益抗争的现实基础 | 第50-51页 |
·集体静坐:利益联盟的表现形式 | 第51页 |
·搭便车心理:利益联盟的心理动机 | 第51页 |
·利益抗争的策略:依势博弈 | 第51-53页 |
·依势博弈:人情策略 | 第52页 |
·依势博弈:对话能力影响集体行动发生的可能性 | 第52-53页 |
·依势博弈的理性选择与策略 | 第53页 |
·利益抗争的环境 | 第53-54页 |
·政府信任赤字是群体行动的重要动因 | 第53-54页 |
·政府无为是集体行动的间接诱因 | 第54页 |
·利益抗争与集体行动的意义建构 | 第54-55页 |
·行动者对行动意义的主观建构:群体性行为的动因 | 第54页 |
·行动者的认同感:群体性行为的静因 | 第54-55页 |
·政策建议 | 第55-56页 |
·研究的不足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附录:集体性事件的访问纲要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