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近场地震动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近场地震动的定义和特点 | 第11-12页 |
·近场地震动对工程结构影响 | 第12-13页 |
·各国规范对近场问题的考虑 | 第13页 |
·耗能减振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耗能减振装置 | 第13-15页 |
·防屈曲支撑 | 第15-16页 |
·防屈曲支撑钢框架 | 第16-18页 |
·耗能减振分析方法 | 第18-20页 |
·结构地震损伤评估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材料层次地震损伤评估 | 第20-21页 |
·构件层次地震损伤评估 | 第21页 |
·结构层次地震损伤评估 | 第21-22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近场地震动下防屈曲支撑钢框架结构体系的非线性时程分析 | 第24-50页 |
·引言 | 第24-25页 |
·非线性时程分析法 | 第25-29页 |
·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概述 | 第25页 |
·结构分析模型 | 第25-26页 |
·结构非线性恢复力模型 | 第26-27页 |
·结构动力方程的求解 | 第27-29页 |
·能量分析方法 | 第29-33页 |
·基本原理 | 第29-30页 |
·能量反应方程 | 第30-32页 |
·地震动特性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 | 第32-33页 |
·防屈曲支撑平面钢框架结构近远场地震动分析 | 第33-44页 |
·模型建立 | 第33-34页 |
·近场记录的选用及调整 | 第34-36页 |
·近远场地震动作用下结构变形计算 | 第36-40页 |
·近远场地震动作用下结构能量计算 | 第40-43页 |
·结构与防屈曲支撑的滞回性能 | 第43-44页 |
·防屈曲支撑空间钢框架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 | 第44-49页 |
·模型建立 | 第44-45页 |
·地震记录的选用及调整 | 第45页 |
·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 | 第45-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3章 防屈曲支撑钢框架结构体系的Pushover分析 | 第50-70页 |
·引言 | 第50页 |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 第50-54页 |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研究概况 | 第50-51页 |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51页 |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侧向加载模式 | 第51-54页 |
·结构目标位移的确定方法 | 第54-58页 |
·能力谱法 | 第54-58页 |
·等效位移系数法 | 第58页 |
·防屈曲支撑平面钢框架结构Pushover分析 | 第58-62页 |
·分析工况的定义 | 第58页 |
·结构的能力曲线 | 第58-60页 |
·结构塑性铰的发展和分布 | 第60-61页 |
·Pushover分析与近远场地震动分析结果 | 第61-62页 |
·防屈曲支撑空间钢框架结构Pushover分析 | 第62-69页 |
·分析工况的定义 | 第63页 |
·结构的能力曲线 | 第63-65页 |
·结构静力与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对比 | 第65-66页 |
·结构塑性铰的发展和分布 | 第66-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4章 防屈曲支撑钢框架结构多元模糊地震损伤评估 | 第70-88页 |
·引言 | 第70页 |
·结构损伤变量的定义及其性能指标 | 第70-72页 |
·结构的滞回耗能循环次数 | 第72-74页 |
·滞回耗能与循环需求的关系 | 第72-73页 |
·力的折减系数 | 第73页 |
·地震动能量需求 | 第73-74页 |
·结构多元模糊损伤评估方法 | 第74-80页 |
·模糊集和隶属度函数 | 第75-78页 |
·结构模糊损伤评估模型的建立 | 第78-80页 |
·多元模糊损伤评估程序 | 第80页 |
·结构损伤计算 | 第80-82页 |
·结构多元模糊损伤评估分析 | 第82-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结论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