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我国相对不起诉制度概述 | 第10-17页 |
(一) 我国古代相对不起诉制度的历史发展 | 第10-14页 |
1、我国相对不起诉制度的历史思想渊源 | 第10-13页 |
2、新中国建国前后区别对待、分化瓦解的刑事政策 | 第13页 |
3、免于起诉制度的存废之争 | 第13-14页 |
(二) 不起诉的分类及比较 | 第14-17页 |
1、法定不起诉 | 第15页 |
2、证据不足不起诉 | 第15-16页 |
3、相对不起诉 | 第16页 |
4、法定不起诉,存疑不起诉、相对不起诉的比较 | 第16-17页 |
二、相对不起诉制度的法理学基础及价值分析 | 第17-25页 |
(一) 相对不起诉的法理学基础 | 第17-23页 |
1、相对不起诉的指导原则——起诉便宜主义 | 第17-18页 |
2、刑法谦抑原则与刑罚个别化刑事政策的要求 | 第18-21页 |
3、不起诉裁量权存在的必然性 | 第21-23页 |
(二) 相对不起诉制度的价值分析 | 第23-25页 |
1、公共利益的保证 | 第23-24页 |
2、诉讼经济性价值 | 第24-25页 |
三、相对不起诉制度在有关国家的适用现状介绍 | 第25-31页 |
(一) 英国 | 第25-27页 |
(二) 美国 | 第27-28页 |
(三) 德国 | 第28-30页 |
(四) 日本 | 第30-31页 |
四、我国现行相对不起诉制度适用现状 | 第31-35页 |
(一) 我国相对不起诉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31-32页 |
1、相对不起诉制度适用范围 | 第31页 |
2、相对不起诉的运行程序 | 第31-32页 |
3、相对不起诉的制约程序 | 第32页 |
(二) 我国相对不起诉制度的实体及实践缺陷分析 | 第32-35页 |
1、实体条件上原则性,抽象性过强,造成实践中适用范围过窄 | 第32-34页 |
2、相对不起诉程序运作缺乏透明度,事后监督程序不到位 | 第34-35页 |
五、我国相对不起诉制度的完善与构想 | 第35-44页 |
(一) 我国相对不起诉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 第35-37页 |
1、公共利益的需要 | 第35-36页 |
2、保障人权的需要 | 第36页 |
3、我国当前犯罪率的上升要求扩大相对不起诉的范围 | 第36-37页 |
(二) 完善我国相对不起诉制度应考虑的问题 | 第37-38页 |
1、以有效预防犯罪为前提 | 第37-38页 |
2、注意我国法律传统和社会公众的法律观念 | 第38页 |
3、转变执法观念,大力提高检察官的素质 | 第38页 |
4、应符合我国经济情况,提高司法效率 | 第38页 |
(三) 完善我国相对不起诉制度的构想 | 第38-44页 |
1、明确适用条件,扩大相对不起诉范围的具体适用范围 | 第39-40页 |
2、以公共利益为不起诉裁量权的指导原则 | 第40页 |
3、增设暂缓起诉制度 | 第40-41页 |
4、完善相对不起诉的权利制约和权利救济制度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