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变色囊泡的三聚氰胺可视化检测基础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三聚氰胺检测概论 | 第10-12页 |
·食品安全的热点问题——三聚氰胺 | 第10-11页 |
·三聚氰胺的常用检测方法 | 第11-12页 |
·新型基于分子识别的检测理念的提出 | 第12-14页 |
·分子识别概念 | 第12-13页 |
·分子识别在三聚氰胺检测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分子识别信号的可视化导出 | 第14-17页 |
·基于纳米金颗粒的分子识别检测 | 第15-16页 |
·基于共轭聚合物的分子识别检测 | 第16-17页 |
·可视化识别三聚氰胺检测信号的模型构建 | 第17-20页 |
·可视化材料——聚联乙炔变色囊泡 | 第17-18页 |
·基于变色囊泡的三聚氰胺可视化检测思想的提出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2章 可视化材料——变色囊泡的基础性质研究 | 第22-44页 |
·引言 | 第22-23页 |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23-24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3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3-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变色囊泡的合成 | 第24页 |
·紫外光谱的测定 | 第24页 |
·差示扫描量热实验 | 第24-25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5-42页 |
·温度对变色囊泡的影响 | 第25-30页 |
·溶液酸碱度对变色囊泡的影响 | 第30-31页 |
·极性溶剂对变色囊泡的影响 | 第31-33页 |
·两亲分子的嵌入对变色囊泡的影响 | 第33-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3章 三聚氰胺可视化检测模型的构建与优化 | 第44-54页 |
·引言 | 第44-45页 |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45-46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5-46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6页 |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识别分子DDO的制备 | 第46页 |
·聚联乙炔囊泡的制备 | 第46-47页 |
·紫外光谱的测定 | 第47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可视化检测模型——变色囊泡的制备过程 | 第47-49页 |
·不同变色囊泡检测三聚氰胺的效果对比 | 第49-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可视化三聚氰胺检测模型的机理研究 | 第54-76页 |
·引言 | 第54-55页 |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55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5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55页 |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聚联乙炔囊泡的制备 | 第55页 |
·UV-vis光谱的测定 | 第55页 |
·差示扫描量热的测定 | 第55-56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6-75页 |
·变色囊泡识别三聚氰胺的过程分析 | 第56-60页 |
·变色囊泡与三聚氰胺的氢键结合部分研究 | 第60-66页 |
·变色囊泡与三聚氰胺相互作用的溶剂环境研究 | 第66-72页 |
·变色囊泡识别三聚氰胺的变色机理 | 第72-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6-79页 |
·总结 | 第76-77页 |
·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附录一 符号说明 | 第85-86页 |
附录二 专利申请 | 第86-87页 |
附录三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