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驾驶员模型的汽车防侧翻控制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 ·引言 | 第12-14页 |
| ·汽车侧翻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汽车的侧翻指标 | 第14-1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汽车侧翻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 第17-18页 |
| ·汽车驾驶员模型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 ·方向控制驾驶员模型 | 第18-21页 |
| ·速度控制驾驶员模型 | 第21-22页 |
| ·国内驾驶员模型研究 | 第22-23页 |
| ·本文关注的问题以及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汽车操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25-41页 |
| ·汽车的运动和动力分析 | 第25-28页 |
| ·车身标准坐标系 | 第25-26页 |
| ·汽车动力分析 | 第26-28页 |
| ·整车模型的建立 | 第28-32页 |
| ·二自由度操纵模型的建立 | 第28-30页 |
| ·八自由度操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0-32页 |
| ·轮胎模型的建立 | 第32-39页 |
| ·轮胎模型简介 | 第32-33页 |
| ·常用的轮胎模型 | 第33-35页 |
| ·本文采用的轮胎模型 | 第35-39页 |
| ·操纵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 第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三章 主动转向防侧翻控制研究 | 第41-53页 |
| ·主动转向技术概述 | 第41-44页 |
| ·机械式主动转向系统模型 | 第44-45页 |
| ·主动转向防侧翻控制研究分析 | 第45-49页 |
| ·对控制目标的分析 | 第45-47页 |
| ·侧翻控制策略和控制框图 | 第47-49页 |
| ·数值仿真分析验证 | 第49-52页 |
| ·附加转角变化对汽车行驶状态的影响 | 第49-51页 |
| ·横向载荷转移率同转角和车速的关系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四章 方向控制驾驶员模型的建立 | 第53-69页 |
| ·汽车驾驶员模型的发展 | 第53-57页 |
| ·驾驶员模型与传统控制理论 | 第53-54页 |
| ·驾驶员模糊控制模型简介 | 第54-55页 |
| ·驾驶员神经网络模型简介 | 第55-56页 |
| ·驾驶员模糊——神经网络控制模型 | 第56-57页 |
| ·预瞄最优曲率模型概况 | 第57-59页 |
| ·模糊——PID控制原理分析 | 第59-60页 |
| ·PID控制器的建立 | 第60-61页 |
| ·模糊——PID控制器的建立 | 第61-63页 |
| ·模糊——PID驾驶员模型的建立 | 第63页 |
| ·蛇形实验仿真验证 | 第63-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五章 基于驾驶员模型的汽车防侧翻控制仿真 | 第69-77页 |
| ·汽车的典型实验工况 | 第69-70页 |
| ·转向角阶跃输入工况实验 | 第70-73页 |
| ·紧急避让工况实验 | 第73-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7-79页 |
| ·全文总结 | 第77-78页 |
| ·工作不足和展望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