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概述 | 第9-23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9-11页 |
| ·生物柴油的特性 | 第11-14页 |
| ·生物柴油研究和利用现状 | 第14-18页 |
| ·国外发展状况 | 第15-17页 |
| ·生物柴油在美国 | 第15页 |
| ·生物柴油在欧洲 | 第15-16页 |
| ·生物柴油在其他国家的研究应用进展 | 第16-17页 |
| ·我国生物柴油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 ·生物柴油的应用前景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的确定 | 第19-23页 |
| ·实验原料的选择 | 第19-21页 |
| ·普通化学条件催化酯交换反应的成果与不足 | 第21-22页 |
| ·研究内容的确定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3-38页 |
| ·生物柴油的制备 | 第23-27页 |
| ·直接混合法或稀释 | 第23页 |
| ·微乳液法 | 第23-24页 |
| ·高温热裂解法 | 第24页 |
| ·酯交换法 | 第24-27页 |
| ·酸催化法 | 第25-26页 |
| ·碱催化法 | 第26页 |
| ·酶催化法 | 第26页 |
| ·超临界甲醇法 | 第26-27页 |
| ·生物技术法 | 第27页 |
| ·各种制备方法的对比 | 第27-28页 |
| ·生物柴油研制的重点方面 | 第28页 |
| ·酯交换法制取生物柴油研究进展 | 第28-37页 |
| ·酯交换反应机理 | 第28-29页 |
| ·催化剂的选择 | 第29-30页 |
| ·酸性催化剂 | 第29页 |
| ·碱性催化剂 | 第29-30页 |
| ·生物酶 | 第30页 |
| ·超临界催化酯交换研究成果 | 第30-36页 |
| ·超临界流体的特性 | 第30页 |
| ·超临界催化酯交换 | 第30-32页 |
| ·超临界条件下酯交换反应工艺条件与传统化学法的对比 | 第32-34页 |
| ·不同因素对超临界条件下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 第34-36页 |
| ·工业上生物柴油的生产工艺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实验研究方法及分析测试 | 第38-47页 |
| ·实验的目的与内容 | 第38页 |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8-40页 |
| ·实验试剂 | 第38-39页 |
| ·实验仪器 | 第39-40页 |
| ·实验设计方案 | 第40页 |
| ·实验装置 | 第40-41页 |
| ·正交试验因素与水平的确定 | 第41页 |
| ·实验产品性能测试与结构分析 | 第41-45页 |
| ·实验产品性能测试方法 | 第41-45页 |
| ·实验产品物理性能 | 第41-43页 |
| ·实验产品性能测试方法 | 第43-45页 |
| ·实验产品结构的分析方法(GC及GC-MS条件) | 第45页 |
| ·生物柴油产率的计算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7-62页 |
| ·关于正交试验 | 第47-50页 |
|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0-56页 |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 ·醇、油摩尔比的影响 | 第51-53页 |
| ·反应压力的影响 | 第53-54页 |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54-56页 |
| ·原料与实验产品比较 | 第56-57页 |
| ·生物柴油的物性检测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 ·产品的结构与组成检测 | 第58-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第五章 超临界条件下酯交换反应机理与动力学的分析 | 第62-68页 |
| ·酯交换反应动力学参数 | 第62页 |
| ·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62-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 ·实验结论 | 第68-69页 |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 附录A 反应设备图 | 第77-79页 |
| 附录B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