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系统方法在电液驱动力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课题来源及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控制策略的应用概况 | 第10-12页 |
·PID控制 | 第10-11页 |
·模糊控制(FC) | 第11页 |
·自适应控制(AC) | 第11页 |
·鲁棒控制 | 第11-12页 |
·变结构控制(VSC) | 第12页 |
·神经网络控制(NNC) | 第12页 |
·其它控制方法 | 第12页 |
·电液伺服系统的非线性控制 | 第12-13页 |
·逆系统状态反馈线性方法 | 第13-15页 |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 第16-31页 |
·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16-18页 |
·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16-17页 |
·系统参数的选择及确定 | 第17-18页 |
·非线性模型的建立 | 第18-21页 |
·动力机构的模型 | 第18-21页 |
·非线性状态方程的建立 | 第21页 |
·线性模型的建立 | 第21-24页 |
·线性化原理 | 第21-23页 |
·线性化模型 | 第23-24页 |
·仿真分析 | 第24-29页 |
·非线性模型仿真分析 | 第24-27页 |
·线性模型的仿真分析 | 第27-29页 |
·系统性能的分析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逆系统方法简介 | 第31-40页 |
·逆系统的三个基本概念 | 第32-36页 |
·逆系统(系统的逆) | 第32-33页 |
·α阶逆系统 | 第33-34页 |
·伪线性系统 | 第34-36页 |
·非线性系统的逆 | 第36-37页 |
·相对阶数 | 第36-37页 |
·可逆性的充要条件 | 第37页 |
·逆系统方法原理 | 第37-39页 |
·基本原理 | 第37-38页 |
·状态方程的综合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逆系统方法在驱动力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 第40-50页 |
·系统的可逆性判断 | 第40-41页 |
·建立逆系统、伪线性系统 | 第41-43页 |
·建立状态方程的逆系统 | 第41-42页 |
·建立1 阶伪线性系统 | 第42-43页 |
·系统控制器的设计 | 第43-49页 |
·线性系统控制器设计 | 第43-46页 |
·伪线性系统控制器设计 | 第46-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实验分析 | 第50-64页 |
·实验系统的构成及控制器的连接 | 第50-52页 |
·系统的构成 | 第50-51页 |
·控制器与实验台的连接 | 第51-52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2-57页 |
·系统未加控制器时实验结果 | 第53-55页 |
·加入PID控制器时的实验结果 | 第55-56页 |
·系统加入逆系统及其控制器的实验结果 | 第56-57页 |
·对比分析 | 第57-63页 |
·系统实验与模型仿真的对比分析 | 第57-59页 |
·线性控制器与非线性控制器的对比分析 | 第59-61页 |
·误差对比分析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