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滴滤塔处理硫化氢臭气效能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7页 |
·恶臭污染来源及现状 | 第9-11页 |
·恶臭的定义 | 第9页 |
·恶臭污染的来源 | 第9-10页 |
·恶臭污染的现状 | 第10-11页 |
·生物除臭机理 | 第11-17页 |
·自然界中硫素循环 | 第11-12页 |
·微生物在硫素循环中的作用 | 第12-14页 |
·硫的氧化 | 第14-16页 |
·硫化氢去除机理 | 第16-17页 |
·恶臭气体的主要处理方法 | 第17-22页 |
·化学除臭法 | 第17-18页 |
·物化除臭法 | 第18-19页 |
·生物除臭法 | 第19-22页 |
·生物除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2-2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发展趋势 | 第23-25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课题来源 | 第25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实验设计与实验方法 | 第27-38页 |
·实验设计 | 第27-33页 |
·固定化载体的选择 | 第27-28页 |
·生物脱臭工艺的确定 | 第28-29页 |
·实验装置与流程 | 第29-33页 |
·主要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 | 第33-37页 |
·生物分析项目 | 第33-35页 |
·硫化氢浓度的测定 | 第35-36页 |
·其它分析项目 | 第36页 |
·实验用设备及材料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生物滴滤塔脱臭小试研究 | 第38-57页 |
·反应器启动 | 第38-39页 |
·菌种来源 | 第38页 |
·混合菌的驯化 | 第38页 |
·生物反应器挂膜 | 第38-39页 |
·启动反应器 | 第39页 |
·运行条件的影响 | 第39-50页 |
·进气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 第39-43页 |
·进气量对去除率的影响 | 第43-46页 |
·气体停留时间对去除率的影响 | 第46-48页 |
·容积负荷对去除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喷淋间歇时间对去除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生物处理的影响因素 | 第50-54页 |
·温度 | 第50页 |
·SO_4~(2-) | 第50-52页 |
·pH值 | 第52-53页 |
·COD | 第53-54页 |
·反应器的脱氮能力 | 第54-55页 |
·反应器的除磷能力 | 第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生物滴滤塔在工程应用中的脱臭效能研究 | 第57-69页 |
·混合脱臭菌的扩大培养和固定 | 第57-59页 |
·混合脱臭菌的扩大培养 | 第57-58页 |
·混合脱臭菌的固定 | 第58-59页 |
·臭气生物处理设备的调试运行 | 第59-63页 |
·中、高浓度处理设备进气口及设备总出口浓度 | 第60-61页 |
·经生物处理设备处理后H_2S排放量 | 第61-62页 |
·生物处理设备的H_2S去除率 | 第62-63页 |
·臭气生物处理设备稳定运行脱臭效能研究 | 第63-66页 |
·中、高浓度处理设备进气口及设备总出口浓度 | 第63-65页 |
·稳定期经生物处理设备处理后H_2S 排放量 | 第65页 |
·生物处理设备的H_2S 去除率 | 第65-66页 |
·脱臭菌对H_2S 的生物氧化机理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5章 生物相分析 | 第69-72页 |
·脱臭菌的计数 | 第69页 |
·菌种的分离和鉴定 | 第69-71页 |
·混合脱臭菌的生长规律 | 第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6章 生物滴滤塔内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 第72-80页 |
·生物滴滤塔内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72-76页 |
·DGGE的概念 | 第72-73页 |
·基因组DNA检测结果 | 第73页 |
·PCR扩增结果 | 第73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结果 | 第73-74页 |
·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分析 | 第74-76页 |
·菌群生态特性 | 第76-79页 |
·生物脱臭反应器中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分布 | 第76-77页 |
·生物脱臭反应器中生态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77-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附录 | 第87-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