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 引言 | 第10-20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发展历史及现状 | 第11-16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论文内容及安排 | 第18-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2 数字化核能谱测量的基本理论 | 第20-32页 |
·典型数字化核测量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 第20-21页 |
·核测量系统数字化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基本问题 | 第21-23页 |
·影响数字化核能谱获取系统分辨率的主要因素 | 第23-30页 |
·核信号获取中的畸变(A类畸变) | 第23-27页 |
·核信号数字化引入的畸变(D类畸变) | 第27-30页 |
·改善数字化核谱获取系统分辨率的方法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3 数字化随机核脉冲发生器 | 第32-52页 |
·目的和意义 | 第32-34页 |
·核信号的特征及数学描述 | 第34-41页 |
·核信号时间分布的统计特性 | 第34-35页 |
·探测器输出脉冲幅度统计特征 | 第35-37页 |
·核信号波形的数学描述 | 第37-38页 |
·电荷灵敏前放输出噪声特点 | 第38-41页 |
·核信号数值仿真原理和软件设计 | 第41-47页 |
·核信号仿真算法 | 第41-43页 |
·核心函数设计 | 第43-47页 |
·对~(55)Fe X-射线核信号的仿真及信号发生 | 第47-51页 |
·仿真参数设置 | 第47-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4 数字化核能谱获取中信号处理的原理和方法 | 第52-71页 |
·优化滤波理论 | 第52-56页 |
·滤波算法 | 第56-63页 |
·有限宽匹配滤波算法 | 第56-57页 |
·输出波形宽度和平顶宽度调节 | 第57-62页 |
·梯形滤波算法 | 第62-63页 |
·数字滤波器性能分析 | 第63-67页 |
·带平顶有限宽匹配滤波与单指数极零补偿组合滤波器性能 | 第63-66页 |
·梯形成形与单指数极零补偿算法的组合 | 第66-67页 |
·滤波算法实验结果 | 第67-70页 |
·对~(55)Fe源X射线实测数字信号滤波结果 | 第67-68页 |
·与高斯成形滤波效果比较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5 数字化核能谱获取系统的组成及优化参数计算机辅助设计 | 第71-97页 |
·数字化核能谱获取系统的组成原理 | 第71-73页 |
·对A类畸变的处理 | 第71-72页 |
·对D类畸变的处理 | 第72-73页 |
·数字化核能谱获取系统的组成 | 第73页 |
·极零参数评估 | 第73-79页 |
·参数评估的原理及算法 | 第74-78页 |
·双指数核信号极/零识别结果 | 第78-79页 |
·最优化数字滤波器合成算法基础 | 第79-81页 |
·信噪比对谱线展宽的影响 | 第80页 |
·脉冲堆积引起的谱线展宽 | 第80-81页 |
·前端条件线路最优参数配置算法理论基础 | 第81-85页 |
·由输入模拟信号顶部形状引起幅度亏损 | 第81-82页 |
·由于ADC变换精度引入的量化误差 | 第82-84页 |
·算法实现原理 | 第84-85页 |
·软件设计和实现 | 第85-92页 |
·优化数字滤波器最优参数配置CAD软件设计 | 第85-87页 |
·前端条件线路最佳参数配置软件设计 | 第87-92页 |
·软件运行结果 | 第92-96页 |
·优化滤波器最佳参数 | 第92-94页 |
·前端条件线路最佳参数设计 | 第94-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6 数字化X射线谱仪 | 第97-119页 |
·谱仪系统组成 | 第97-98页 |
·波形数字化系统的建立 | 第98-107页 |
·前端条件线路的设计及实现 | 第98-106页 |
·波形数字化的实现 | 第106-107页 |
·数字核信号处理系统的建立 | 第107-111页 |
·核信号数据存取的实现 | 第108-111页 |
·X射线能谱测量 | 第111-118页 |
·测量方案设计 | 第111-112页 |
·实验装置和实验条件 | 第112-116页 |
·结果分析和讨论 | 第116-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7 结语 | 第119-131页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131-133页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