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7页 |
绪论 | 第7-16页 |
第一部分 罗斯福政府的印度支那政策(1940-1945) | 第16-45页 |
第一章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围绕印度支那问题美国与日本和法国的关系 | 第16-29页 |
第一节 美国与印度支那 | 第16-18页 |
一、 美国与越南的早期联系 | 第16-17页 |
二、 印度支那在美国远东政策中的地位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日本的南进政策与美国远东政策的冲突 | 第18-23页 |
一、 美日关系的发展与日本的南进政策的确立 | 第18-22页 |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及远东政策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美日法关系(1940-1941) | 第23-29页 |
一、 围绕印度支那问题的美日关系 | 第23-27页 |
二、 围绕印度支那问题的美法关系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罗斯福的印度支那托管计划 | 第29-45页 |
第一节 罗斯福的非殖民化思想和对印度支那的托管主张 | 第29-35页 |
一、 罗斯福的“非殖民化”思想和对旧殖民地的托管计划 | 第29-32页 |
二、 罗斯福对印度支那的托管计划 | 第32-35页 |
第二节 英法与美国在非殖民化与托管问题上的矛盾与争斗 | 第35-38页 |
一、 英国与美国在非殖民化问题及印度支那托管问题上的矛盾与争斗 | 第35-37页 |
二、 法国与美国在印度支那托管问题上的矛盾与争斗 | 第37-38页 |
第三节 罗斯福政府对印度支那国际托管主张的终结 | 第38-45页 |
一、 美国对印度支那国际托管主张的终结 | 第38-41页 |
二、 美国政策变化的原因 | 第41-43页 |
三、 罗斯福政府所确定的印度支那政策对战后印度支那形势发展的影响 | 第43-45页 |
第二部分 杜鲁门政府的越南政策(1945-1953) | 第45-76页 |
第一章 美国对法国重返越南的支持(1945-1949) | 第45-64页 |
第一节 战后初期美国印度支那政策的转变及越南局势 | 第45-56页 |
一、 美国承认法国对印度支那的主权 | 第45-47页 |
二、 法国重返越南及法越谈判 | 第47-54页 |
三、 美国对法国在印度支那重建殖民统治的援助 | 第54-56页 |
第二节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后美国的越南政策(1946-1949) | 第56-64页 |
一、 拒绝承认越盟政权 | 第56-58页 |
二、 策划“保大方案” | 第58-61页 |
三、 敦促法国采取“进步”措施 | 第61-62页 |
四、 冷战爆发后美国的对越政策 | 第62-64页 |
第二章 美国对印度支那政策的彻底转变(1949-1953) | 第64-76页 |
第一节 中国革命胜利对美国越南政策的影响 | 第64-68页 |
一、 美国对印度支那政策的调整 | 第64-66页 |
二、 美国对法国和保大的公开军事援助 | 第66-68页 |
第二节 朝鲜战争与美国的越南政策 | 第68-76页 |
一、 朝鲜战争与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24/2号文件(NSC124/2) | 第68-71页 |
二、 杜鲁门政府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 | 第71-76页 |
第三部分 艾森豪威尔政府的越南政策(1953-1954) | 第76-106页 |
第一章 策划军事干涉 | 第76-95页 |
第一节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越南政策的调整 | 第76-82页 |
一、 美国加大干涉力度 | 第76-78页 |
二、 美国与法国在印度支那问题上的合作与矛盾 | 第78-80页 |
三、 奠边府战役 | 第80-82页 |
第二节 走近干涉的边缘 | 第82-95页 |
一、 美国政府内部对军事干涉印度支那的争论 | 第82-84页 |
二、 秃鹫计划——第一次干涉的决定 | 第84-87页 |
三、 筹划联合行动——杜勒斯的英法之行 | 第87-91页 |
四、 多米诺骨牌理论 | 第91-92页 |
五、 5月7日的决定——第二次拟议干涉 | 第92-95页 |
第二章 为未来的干涉铺路 | 第95-106页 |
第一节 美国对日内瓦会议的破坏 | 第95-102页 |
一、 反对召开日内瓦会议 | 第95-97页 |
二、 美国对日内瓦会议的暖昧态度 | 第97-99页 |
三、 日内瓦会议的结果 | 第99-101页 |
四、 兰斯代尔小组在越南的破坏活动 | 第101-102页 |
第二节 再次策划联合行动 | 第102-106页 |
一、 筹建东南亚条约组织 | 第102-104页 |
二、 《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 | 第104-106页 |
结论 | 第106-108页 |
参考书目 | 第108-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