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金融全球化过程中的汇率 | 第1-23页 |
0.1 经济贸易发展中的汇率 | 第13-14页 |
0.2 全球汇率制度的演变 | 第14-15页 |
0.3 汇率制度变化的思想基础: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思潮的演变 | 第15-16页 |
0.4 对传统“择一”汇率制度的反思——汇率制度的折衷选择 | 第16-17页 |
0.5 70年代石油危机至90年代东南亚货币危机的启示 | 第17-18页 |
0.6 对现有汇率决定理论和汇率实践的思考 | 第18-21页 |
0.6.1 西方汇率理论的概述 | 第18-19页 |
0.6.2 经济史中西方和中国的汇率实践中变化趋势 | 第19-20页 |
0.6.3 经济逻辑史中货币价格方法论的启示 | 第20-21页 |
0.7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第一章 汇率决定的基础 | 第23-52页 |
1.1 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 | 第23-32页 |
1.1.1 经济变量的“实际”与“名义”论争之渊源 | 第23-28页 |
1.1.2 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 | 第28-30页 |
1.1.3 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关系(对购买力平价的思考) | 第30-32页 |
1.2 实际汇率的决定:实质经济因素 | 第32-41页 |
1.2.1 生产率差异因素 | 第33-36页 |
1.2.2 石油价格的冲击 | 第36-37页 |
1.2.3 财政政策 | 第37-40页 |
1.2.4 货币政策的短期效应(价格粘性假说) | 第40-41页 |
1.3 名义汇率的决定:货币经济因素 | 第41-46页 |
1.3.1 货币政策的长期效应(价格灵活假说) | 第41-43页 |
1.3.2 货币供应量的相对差异 | 第43-45页 |
1.3.3 国际收支状况 | 第45-46页 |
1.4 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的关联机制分析 | 第46-50页 |
1.4.1 名义汇率对实际汇率影响的传导途径 | 第46-50页 |
附录 1.1 货币的可替代性对实际和名义汇率决定的影响 | 第50-52页 |
第二章 均衡汇率的决定模型 | 第52-69页 |
2.1 均衡汇率的决定 | 第52页 |
2.2 均衡汇率的宏观决定模型 | 第52-60页 |
2.2.1 国内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时宏观均衡汇率模型 | 第52-55页 |
2.2.2 开放经济条件下IS—LM一BP模型中宏观均衡汇率的决定 | 第55-60页 |
2.3 均衡汇率的微观决定模型 | 第60-64页 |
2.4 均衡汇率决定中制度变量 | 第64-66页 |
附录2.1 货币经济中“名义均衡”汇率的决定 | 第66-69页 |
第三章 汇率波动理论 | 第69-85页 |
3.1 汇率的长期波动 | 第69-74页 |
3.1.1 经济总量波动与汇率波动(长期汇率波动中的总量效应) | 第73-74页 |
3.1.2 经济结构波动与汇率波动(长期汇率波动中的结构效应) | 第74页 |
3.2 汇率的中期波动 | 第74-77页 |
3.2.1 实际震荡与汇率波动 | 第74-75页 |
3.2.2 货币性震荡与汇率波动 | 第75-76页 |
3.2.3 通货膨胀传导的汇率效应 | 第76-77页 |
3.3 汇率的短期波动 | 第77-82页 |
3.3.1 外汇市场上汇率波动与有限理性 | 第77-79页 |
3.3.2 汇率波动中的风险投资与远期汇率的波动 | 第79-80页 |
3.3.3 市场分割情况下汇率的波动性 | 第80-82页 |
3.4 货币可兑换性与汇率波动 | 第82-83页 |
3.5 实际汇率波动与名义汇率波动之间的关系 | 第83-85页 |
第四章 西方主要货币汇率波动的实证分析 | 第85-106页 |
4.1 美元汇率波动及其变化趋势:第一阶段(1973-1995,美元汇率频繁波动时期) | 第85-88页 |
4.2 美元对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变化分析 | 第88-99页 |
4.2.1 美元对日元汇率波动变化的实证分析 | 第89-93页 |
4.2.2 美元对马克汇率波动变化的实证分析 | 第93-96页 |
4.2.3 美元对日元和马克及对英镑和法郎的汇率相同波动变化的实证分析 | 第96-99页 |
4.3 美元汇率波动及其变化趋势:第二阶段(1995-至今,美元汇率强势升值波动时期) | 第99-106页 |
4.3.1 这一阶段美元汇率波动及其变化的总体趋势 | 第99-100页 |
4.3.2 美元对日元汇率波动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 第100-103页 |
4.3.3 美元对欧元汇率波动变化分析 | 第103-106页 |
第五章 封闭体制下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与调节 | 第106-119页 |
5.1 封闭体制下人民币汇率的决定 | 第106-110页 |
5.1.1 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变化 | 第107-108页 |
5.1.2 国内外固定汇率制度的比较 | 第108-110页 |
5.2 封闭体制下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实证分析 | 第110-112页 |
5.3 封闭体制下人民币汇率的调节 | 第112-115页 |
5.3.1 封闭体制下人民币汇率调节的依据 | 第112页 |
5.3.2 对购买力平价与出口换汇成本调节依据的理论思考 | 第112-114页 |
5.3.3 封闭体制下人民币汇率调节的特征 | 第114-115页 |
5.4 封闭体制下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经济效应 | 第115-119页 |
5.4.1 汇率“波动”的财政释放效应 | 第115-117页 |
5.4.2 汇率“波动”的其它效应 | 第117-119页 |
第六章 逐步开放条件下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与调节 | 第119-136页 |
6.1 人民币汇率的功能归位与体制性演变 | 第119-123页 |
6.1.1 人民币贸易内部结算价时期(1981-1984) | 第119-120页 |
6.1.2 外汇调剂市场价时期(1985-1993) | 第120-122页 |
6.1.3 汇率并轨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建立时期(1994-) | 第122-123页 |
6.2 开放条件下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分析 | 第123-128页 |
6.2.1 人民币汇率的总体变化趋势 | 第123页 |
6.2.2 人民币汇率波动变化分析 | 第123-125页 |
6.2.3 人民币对主要货币汇率的波动变化分析 | 第125-128页 |
6.3 开放条件下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累积效应 | 第128-132页 |
6.3.1 价格体制改革对传统汇率体制的冲击 | 第128-130页 |
6.3.2 汇率的累积性波动过程 | 第130-131页 |
6.3.3 汇率累积性波动的原因 | 第131-132页 |
6.4 开放条件下人民币汇率的“爬坡式”波动与顺势调节 | 第132-136页 |
6.4.1 汇率的“爬坡式”波动与顺势调节 | 第132-134页 |
6.4.2 开放条件下人民币汇率调节的特征 | 第134-136页 |
第七章 可兑换条件下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与调节 | 第136-154页 |
7.1 经常性项目可兑换的基础及其对汇率形成机制的影响 | 第136-139页 |
7.1.1 经常性项目可兑换的基础 | 第136-138页 |
7.1.2 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雏形 | 第138-139页 |
7.2 经常性项目可兑换条件下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 第139-142页 |
7.2.1 经常性项目可兑换对汇率波动的影响 | 第139-140页 |
7.2.2 经常性项目可兑换条件下体制性变化对汇率波动的影响 | 第140-142页 |
7.3 经常性项目可兑换条件下人民币汇率的调节 | 第142页 |
7.3.1 经常性项目可兑换条件下人民币汇率调节的特征 | 第142页 |
7.4 从经常性项目可兑换走向资本项目的可兑换 | 第142-146页 |
7.4.1 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与资本项目的可兑换 | 第143-146页 |
7.4.2 资本项目可兑换与人民币汇率体制的选择 | 第146页 |
7.5 对人民币汇率波动调节的政策性建议 | 第146-154页 |
7.5.1 利用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实现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调节 | 第147页 |
7.5.2 逐步理顺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 | 第147-150页 |
7.5.3 对现行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政策建议 | 第150-152页 |
7.5.4 加强弱化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相关市场性体制建设 | 第152-15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54-158页 |
后记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