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研究背景 | 第10-17页 |
| ·油品脱硫的重要性 | 第10-11页 |
| ·油品含硫的危害 | 第10页 |
| ·国内外燃油含硫量标准 | 第10-11页 |
| ·油品脱硫工艺现状 | 第11-17页 |
| ·加氢脱硫法 | 第11-12页 |
| ·生物脱硫法 | 第12页 |
| ·萃取脱硫法 | 第12页 |
| ·氧化脱硫法 | 第12-13页 |
| ·烷基化脱硫法 | 第13页 |
| ·酸碱精制脱硫法 | 第13页 |
| ·膜分离脱硫法 | 第13-14页 |
| ·吸附脱硫法 | 第14-17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7-27页 |
| ·脱硫吸附剂简介 | 第17-19页 |
| ·活性炭吸附剂 | 第17-18页 |
| ·分子筛吸附剂 | 第18-19页 |
| ·粘土矿类吸附剂 | 第19页 |
| ·硅藻土的特性及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 ·硅藻土的表面特性 | 第19-22页 |
| ·硅藻土研究进展 | 第22页 |
| ·活性白土简介 | 第22-25页 |
| ·固定床吸附的原理和特点 | 第25-26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 第3章 实验部分 | 第27-32页 |
| ·实验原料和主要试剂 | 第27-28页 |
| ·实验试剂 | 第27页 |
| ·脱硫醇模拟油的配制 | 第27页 |
| ·脱噻吩模拟油的配制 | 第27-28页 |
| ·金属盐碱溶液的配制 | 第28页 |
| ·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 第28页 |
| ·浸渍法制备工艺 | 第28页 |
| ·混捏法制备工艺 | 第28页 |
| ·离子交换法制备工艺 | 第28页 |
| ·吸附剂的评价和表征 | 第28-32页 |
| ·连续吸附反应 | 第28-29页 |
| ·间歇吸附反应 | 第29页 |
| ·硫含量分析仪器 | 第29-30页 |
|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 第30页 |
| ·溶解度测试 | 第30-31页 |
| ·氮吸附连续流动法 | 第31页 |
| ·XRD测试 | 第31页 |
| ·热重测试 | 第31页 |
| ·吸附剂酸性测试 | 第31-32页 |
| 第4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60页 |
| ·原始活性白土脱硫醇性能研究 | 第32-34页 |
| ·不同原始白土脱硫醇能力比较 | 第32-33页 |
| ·不同焙烧温度对原始白土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33-34页 |
| ·ZnO、KOH、FeCl_3改性白土脱硫醇性能研究 | 第34-36页 |
| ·ZnO和KOH改性白土脱硫醇效果比较 | 第34-35页 |
| ·FeCl_3改性白土脱硫醇性能研究 | 第35-36页 |
| ·CuCl_2改性白土脱硫醇性能研究 | 第36-45页 |
| ·离子交换法制得的CuCl_2改性白土吸附剂脱硫效果 | 第36-37页 |
| ·浸渍法制备的CuCl_2改性白土脱硫醇性能研究 | 第37-42页 |
| ·CuCl_2改性白土吸附剂的表征 | 第42-45页 |
| ·CuCl与CuCl_2改性白土脱硫醇性能比较 | 第45-52页 |
| ·两种价态铜离子改性后的鄂州白土穿透曲线比较 | 第46-48页 |
| ·两种价态铜离子改性鄂州白土吸附剂硫容比较 | 第48-49页 |
| ·两种价态铜离子改性鄂州白土的表征数据比较 | 第49-52页 |
| ·KMnO_4改性白土脱硫醇性能研究 | 第52-55页 |
| ·不同KMnO_4浓度改性的鄂州白土吸附剂脱硫效果 | 第53-54页 |
| ·MgO的添加对负载KMnO_4改性鄂州白土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54-55页 |
| ·AgNO_3改性的白土吸附剂脱噻吩性能研究 | 第55-60页 |
| ·不同AgNO_3浓度改性的鄂州白土吸附剂脱噻吩效果 | 第55-56页 |
| ·不同活化温度下AgNO_3改性鄂州白土吸附剂脱噻吩性能 | 第56-57页 |
| ·负载Ag~+鄂州白土吸附剂BET性能表征 | 第57-58页 |
| ·不同活化温度下负载Ag~+鄂州白土吸附剂表面酸性测试 | 第58-60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附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