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弁言 | 第9-16页 |
一、西方净土信仰、经典与变相 | 第9-10页 |
二、有关西方变研究的学术史综述 | 第10-13页 |
三、本文研究原因及目的 | 第13-14页 |
四、采用的方法 | 第14-15页 |
五、论文结构的大致安排 | 第15-16页 |
第一章 西方变题材的分判 | 第16-40页 |
第一节 敦煌地区有关西方净土典籍的流布及所体现出的弥陀信仰的基本情况 | 第16-19页 |
第二节 净土宗"三经一论"中对净土庄严相的相关描述 | 第19-32页 |
一、《佛说无量寿经》 | 第19-24页 |
二、《佛说阿弥陀佛经》 | 第24-25页 |
三、《佛说观无量寿经》 | 第25-31页 |
四、《无量寿经论》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学术史上对"西方变"题材划分的争论及笔者管见 | 第32-40页 |
第二章 西方净土造像的历史形态演变 | 第40-100页 |
第一节 东晋西方净土信仰及造像的基本面貌 | 第40-44页 |
一、两晋禅学背景下弥陀信仰的萌发 | 第40-42页 |
二、东晋西方净土造像的初现及双线发展 | 第42-44页 |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西方净土信仰及造像的基本面貌 | 第44-72页 |
一、南北朝时期西方净土信仰的滋养成长与修持方法的变化 | 第44-45页 |
二、南北朝时期西方净土造像的丰富遗存 | 第45-47页 |
三、南北朝时期无量寿尊像造作的特点与规律 | 第47-51页 |
四、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早期西方变造像的特点与规律 | 第51-66页 |
五、"说法图"之"雏形说"辨 | 第66-72页 |
第三节 隋唐西方净土信仰及造像的基本面貌 | 第72-100页 |
一、隋唐西方净土信仰的兴盛和弥陀净土义学的推进 | 第72-73页 |
二、隋唐西方净土造像"遍于宇内"之繁盛景象 | 第73-80页 |
三、敦煌唐代西方变造像净土空间的演化规律 | 第80-100页 |
第三章 未生怨与十六观的呈现——敦煌观经变发展形式的内在理路 | 第100-118页 |
第一节 建立规范——初唐观经变的发展形式 | 第101-105页 |
第二节 从细腻敷演到变乱缩合——盛唐观经变的发展形式 | 第105-112页 |
第三节 阑入新因——中唐观经变的发展形式 | 第112-118页 |
第四章 远近与视阶——中唐西方变理想模型的构成 | 第118-141页 |
第一节 成熟期西方变净土庄严相的图式分析 | 第118-132页 |
一、平面分析——平面视觉印象 | 第118-120页 |
二、立体分析——用立体观察的方法重构画面 | 第120-130页 |
三、净土相中各种"人物"以及"人物"与建筑物之间诸种比例关系问题的探讨 | 第130-132页 |
第二节 净土庄严相与"十六观"所绘内容之辨析 | 第132-134页 |
第三节 观经变中的"九品往生"与"上品上生" | 第134-141页 |
一、九品往生做为一个绘画单元单独提出加以表现的重要意义 | 第134-136页 |
二、孤独背影——"上品上生"的特殊展现 | 第136-141页 |
第五章 影响与变异——西方变对其他经变画的辐射 | 第141-157页 |
第一节 经变可否"模件化生产" | 第141-144页 |
第二节 一花五叶之弥勒变 | 第144-149页 |
第三节 一花五叶之药师变 | 第149-154页 |
第四节 一花五叶之天请问变及"对子"关系 | 第154-157页 |
结语 | 第157-160页 |
附录一:参考文献 | 第160-165页 |
附录二:插图目录 | 第165-170页 |
附录三:"净土三经对"净土庄严相的相关描述(表格) | 第170-174页 |
致谢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