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2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21-79页 |
·电化学发光概述 | 第21-26页 |
·电化学发光的基本原理 | 第21-22页 |
·电化学发光的发展历史与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电化学发光的特点 | 第24页 |
·电化学发光的类型 | 第24-26页 |
·鲁米诺在不同电极上的电化学发光机理 | 第26-30页 |
·电化学发光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 第30-33页 |
·电化学发光的应用 | 第30-32页 |
·电化学发光的发展前景 | 第32-33页 |
·纳米材料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 第33-54页 |
·纳米材料的概念及基本特性 | 第33-35页 |
·纳米材料在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 第35-36页 |
·纳米材料的合成 | 第36-54页 |
·纳米合金材料 | 第38-42页 |
·纳米Mn0_2 的合成、性质及用途 | 第42-43页 |
·纳米ZnO 的合成、性质及用途 | 第43-44页 |
·纳米Ti0_2 的合成、性质及用途 | 第44-49页 |
·纳米Sn0_2 的合成、性质及用途 | 第49-50页 |
·纳米In_20_3 的合成、性质及用途 | 第50-51页 |
·纳米ITO 的性质及用途 | 第51-54页 |
·化学修饰电极 | 第54-58页 |
·化学修饰电极 | 第54-55页 |
·纳米金属氧化物修饰电极 | 第55-57页 |
·纳米Ti0_2 膜修饰电极 | 第57页 |
·化学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发光分析 | 第57-58页 |
·流动注射电化学发光及其它电化学发光联用技术 | 第58-61页 |
·流动注射电化学发光联用技术 | 第59-60页 |
·其它电化学发光联用技术 | 第60-61页 |
·电化学发光仪器及电化学发光池研究 | 第61-66页 |
·本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9页 |
第二章 论文研究目的、步骤及方法 | 第79-84页 |
·研究目的 | 第79-80页 |
·实施步骤 | 第80-81页 |
·实验部分 | 第81-84页 |
第三章 纳米粒子对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增敏研究 | 第84-136页 |
·纳米 Pt-Au 合金对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增敏作用 | 第84-97页 |
1 引言 | 第84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84-90页 |
·铂金纳米合金的制备 | 第84-86页 |
·铂金纳米合金的表征 | 第86-88页 |
·Pt-Au 纳米合金修饰电极上鲁米诺的电化学行为 | 第88页 |
·影响纳米合金增敏作用的因素 | 第88-90页 |
·介质酸度对纳米合金增敏作用的影响 | 第88-89页 |
·纳米合金的成分比例对鲁米诺增敏作用的影响 | 第89-90页 |
·粒径对增敏作用的影响 | 第90页 |
3 机理讨论 | 第90-96页 |
·纳米Pt-Au 合金与鲁米诺的相互作用 | 第90-94页 |
·纳米Pt-Au 合金晶体结构对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影响 | 第94-96页 |
4 结论 | 第96-97页 |
·纳米金属氧化物对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增敏作用 | 第97-118页 |
·纳米ZnO 对鲁米诺ECL 的增敏作用 | 第97-102页 |
1 引言 | 第97页 |
2 实验部分 | 第97-9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99-102页 |
·溶液中纳米ZnO 对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增敏作用 | 第99页 |
·纳米ZnO 修饰电极对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增敏作用 | 第99-101页 |
·纳米ZnO 修饰鲁米诺ECL 电极的发光行为 | 第101-102页 |
4 结论 | 第102页 |
·纳米Ti0_2对鲁米诺ECL 的增敏行为 | 第102-109页 |
1 引言 | 第102-104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04-10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05-108页 |
·纳米Ti0_2 的表征 | 第105页 |
·溶液中纳米Ti0_2 对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增敏作用 | 第105-106页 |
·纳米Ti0_2修饰在电极表面对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增敏作用 | 第106-107页 |
·纳米Ti0_2 修饰ECL 电极性能的研究 | 第107-108页 |
4 结论 | 第108-109页 |
·纳米Mn0_2对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增敏研究 | 第109-114页 |
1 引言 | 第109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09-11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10-114页 |
·纳米Mn0_2 的表征 | 第110-111页 |
·溶液中纳米Mn0_2 对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增敏作用 | 第111-112页 |
·纳米Mn0_2 修饰电极对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增敏作用 | 第112-113页 |
·纳米Mn0_2 修饰的ECL 电极的性能 | 第113-114页 |
4 结论 | 第114页 |
·纳米金属氧化物增敏ECL 机理探讨 | 第114-118页 |
·纳米ITO 对鲁米诺电化学化学发光的增敏研究 | 第118-130页 |
·纳米In_20_3对鲁米诺电化学化学发光的增敏研究 | 第118-123页 |
1 引言 | 第118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18-11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19-123页 |
·不同粒径纳米In_20_3 的制备及表征 | 第119-121页 |
·纳米In_20_3 对鲁米诺电化学发光强度的增敏作用 | 第121-122页 |
·纳米In_20_3 对鲁米诺电化学发光增敏作用机理 | 第122-123页 |
4 结论 | 第123页 |
·纳米Sn0_2对鲁米诺化学发光的增敏研究 | 第123-128页 |
1 引言 | 第123-124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24页 |
·纳米Sn0_2 的制备 | 第124页 |
·纳米Sn0_2 分散液的制备 | 第124页 |
·纳米Sn0_2 增敏鲁米诺化学发光性能实验 | 第12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24-128页 |
·纳米Sn0_2 的表征 | 第124-125页 |
·纳米Sn0_2 对鲁米诺化学发光的增敏作用 | 第125页 |
·纳米Sn0_2增敏CL 强度与鲁米诺和溶解氧含量的关系 | 第125-127页 |
·纳米Sn0_2 增敏鲁米诺-02 化学发光机理 | 第127-128页 |
·纳米氧化铟锡对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增敏作用 | 第128-130页 |
1 引言 | 第128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128-129页 |
3 结论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6页 |
第四章 氧化铟锡玻璃上鲁米诺的ECL行为和机理 | 第136-172页 |
·ITO 玻璃上活性氧的电化学发光行为研究 | 第136-143页 |
1 引言 | 第136-137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137-142页 |
·电化学发光强度与脉冲电位及氧系物质之间的关系 | 第137-139页 |
·电化学发光机理的推测 | 第139-142页 |
3 结论 | 第142-143页 |
·鲁米诺在氧化铟锡玻璃电极上的电化学发光特性和机理研究 | 第143-150页 |
1 引言 | 第143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143-149页 |
·脉冲上限电位、溶解氧及纳米ITO 对鲁米诺ECL 强度的影响 | 第143页 |
·脉冲下限电位、溶解氧及纳米ITO 对鲁米诺ECL 强度的影响 | 第143-146页 |
·纳米ITO 增敏鲁米诺ECL 机理 | 第146-149页 |
3 结论 | 第149-150页 |
·鲁米诺在氧化铟锡玻璃上的电聚合及电化学发光性能研究 | 第150-160页 |
1 前言 | 第150页 |
2 结果和讨论 | 第150-159页 |
·鲁米诺在 ITO 玻璃上的电化学聚合及表征 | 第150-152页 |
·影响电聚合鲁米诺修饰 ITO 电极发光强度的因素 | 第152-153页 |
·电聚合程度 | 第152-153页 |
·发光强度和扫速的关系 | 第153页 |
·ITO 玻璃电极上鲁米诺电聚合修饰膜的ECL 性能 | 第153-155页 |
·电聚合修饰膜的稳定性 | 第153-154页 |
·聚合薄膜发光强度随使用周期的变化 | 第154-155页 |
·碘离子、硫离子和双氧水对电聚合鲁米诺修饰膜ECL 的影响 | 第155-159页 |
·碘离子对聚鲁米诺ECL 的增敏作用 | 第155-156页 |
·硫离子对聚鲁米诺ECL 的增敏作用 | 第156-157页 |
·双氧水对聚鲁米诺ECL 的增敏作用 | 第157-158页 |
·对含碘样品的分析应用 | 第158-159页 |
3 结论 | 第159-160页 |
·纳米二氧化钛对氧化铟锡玻璃上鲁米诺电化学发光增敏的研究 | 第160-169页 |
1 引言 | 第160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60-161页 |
·纳米二氧化钛制备 | 第160-161页 |
·ITO 玻璃电极的预处理 | 第161页 |
·不同晶型纳米Ti0_2 粉体及纳米Ti0_2/ITO 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16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61-169页 |
·纳米Ti0_2 特性表征 | 第161-166页 |
·纳米Ti0_2/ITO 电极对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增敏作用 | 第166-168页 |
·纳米Ti0_2/ITO 电极修饰条件的优化 | 第166-167页 |
·纳米Ti0_2 晶型对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影响 | 第167-168页 |
·电极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 第168页 |
·增敏机理讨论 | 第168-169页 |
4 结论 | 第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2页 |
第五章 流动注射电化学发光分析系统研制与应用 | 第172-197页 |
·流动注射透镜增强型光纤电化学发光分析系统研制 | 第172-179页 |
1 引言 | 第172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172-176页 |
3 利用流动注射分析研究纳米氧化铟锡对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影响 | 第176-179页 |
4 结论 | 第179页 |
·以氧化铟锡玻璃为工作电极的流动注射电化学发光池的设计和制作 | 第179-196页 |
1 引言 | 第179-181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8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81-193页 |
·设计思想和设计图 | 第181-182页 |
·制作过程及其结构优化 | 第182-185页 |
·所设计的电化学发光池的优点与创新点 | 第185-188页 |
·新型流动注射微型电化学发光池性能的优化及应用 | 第188-193页 |
·电化学发光影响因素的优化 | 第188-191页 |
·检测池对鲁米诺浓度的响应特性 | 第191-192页 |
·检测池在实际样品测试中的应用 | 第192-193页 |
4 采用本电化学发光池的分析系统达到的指标和性能评价 | 第193-194页 |
5 应用前景 | 第194-196页 |
参考文献 | 第196-197页 |
总结 | 第197-201页 |
博士期间已完成的论文 | 第201-202页 |
致谢 | 第202-2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