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粪壳纲及无性型真菌系统学及人为干扰下的淡水真菌多样性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0页 |
·引言 | 第18-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20页 |
·淡水真菌概述 | 第20-25页 |
·淡水真菌的定义 | 第20-22页 |
·淡水真菌的类群 | 第22-24页 |
·淡水真菌的应用研究 | 第24-25页 |
·淡水真菌生态学研究现状和进展 | 第25-27页 |
·淡水子囊菌系统学研究现状和进展 | 第27-30页 |
第二章 淡水粪壳纲真菌系统学研究 | 第30-115页 |
·前言 | 第30-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8页 |
·样品采集 | 第32-36页 |
·样品培养 | 第36页 |
·形态观察 | 第36页 |
·干标本和永久装片的制作 | 第36页 |
·分离纯培养物 | 第36页 |
·DNA 提取 | 第36-37页 |
·基因扩增与测序 | 第37页 |
·数据分析 | 第37-38页 |
·粪壳纲淡水真菌系统分类 | 第38-112页 |
·肉座菌亚纲 | 第38-59页 |
·粪壳亚纲 | 第59-109页 |
·炭角菌亚纲 | 第109-112页 |
·小结 | 第112-115页 |
·结论 | 第112-113页 |
·讨论 | 第113-115页 |
第三章 淡水无性型真菌系统学研究 | 第115-200页 |
·前言 | 第115-11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7页 |
·淡水无性型真菌形态分类及分子系统学 | 第117-198页 |
·Acrodictys | 第120-124页 |
·Acrogenospora | 第124-129页 |
·Aquaphila | 第129-131页 |
·Bactrodesmium | 第131-136页 |
·Berkleasmium | 第136-139页 |
·Canalisporium | 第139-144页 |
·Cancellidium | 第144-147页 |
·Catenosynnema | 第147-149页 |
·Cryptophiale | 第149-151页 |
·Dactylaria | 第151-163页 |
·Dictyochaeta | 第163-168页 |
·Dictyosporium | 第168-174页 |
·Ellisembia | 第174-179页 |
·Exserticlava | 第179-182页 |
·Helicomyces | 第182-185页 |
·Helico?n | 第185-188页 |
·Helicosporium | 第188-190页 |
·Monotosporella | 第190-192页 |
·Vanakripa | 第192-195页 |
·Xylomyces | 第195-198页 |
·小结 | 第198-200页 |
·结论 | 第198-199页 |
·讨论 | 第199-200页 |
第四章 人为干扰对淡水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 第200-214页 |
·前言 | 第200-20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01-203页 |
·研究地点 | 第201-202页 |
·样品采集和培养 | 第202页 |
·数据分析 | 第202-203页 |
·实验结果 | 第203-205页 |
·样本大小 | 第203-204页 |
·真菌群落 | 第204-205页 |
·真菌多样性 | 第205页 |
·讨论 | 第205-214页 |
·淡水真菌种类 | 第205页 |
·真菌群落和真菌多样性比较 | 第205-206页 |
·建坝对淡水真菌群落的影响 | 第206-207页 |
·静态和动态淡水生境中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的比较 | 第207-214页 |
第五章 小结与讨论 | 第214-217页 |
·小结 | 第214-215页 |
·讨论与展望 | 第215-217页 |
参考文献 | 第217-240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240-241页 |
致谢 | 第241-2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