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导言 | 第12-25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2-16页 |
二、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三、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第一章 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和传统文化观 | 第25-79页 |
一、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 第25-48页 |
(一) 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历史的选择 | 第26-27页 |
(二)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 第27-34页 |
(三) 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 第34-48页 |
二、树立科学的传统文化观 | 第48-79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传统文化观 | 第48-50页 |
(二) 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 | 第50-62页 |
(三) 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 第62-71页 |
(四) 传统文化的“三分法” | 第71-79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含义和依据 | 第79-146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含义 | 第79-86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实质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 第79-84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两个层面 | 第84-86页 |
二、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必要性 | 第86-101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是中国的现实需要 | 第86-88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是中国人健全发展的需要 | 第88-91页 |
(三)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 | 第91-96页 |
(四)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需要 | 第96-101页 |
三、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史启示着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 第101-126页 |
(一) 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融合 | 第101-118页 |
(二) 世界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融合 | 第118-126页 |
四、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一致性和互补性 | 第126-146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一致性 | 第128-140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互补性 | 第140-146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矛盾和规律 | 第146-189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基本矛盾 | 第146-152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基本矛盾的含义 | 第146-149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基本矛盾的表现 | 第149-152页 |
二、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主要矛盾 | 第152-159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主要矛盾的含义 | 第152-154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主要矛盾的表现 | 第154-159页 |
三、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非主要矛盾 | 第159-170页 |
(一) 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对两者融合的不利影响 | 第159-162页 |
(二) 近代以来两次批判传统文化的消极后果对两者融合的不利影响 | 第162-166页 |
(三) “国学热”的消极因素对两者融合的不利影响 | 第166-170页 |
四、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规律 | 第170-189页 |
(一) 两者融合与现实需要相适应的规律 | 第171-175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主导两者融合的规律 | 第175-179页 |
(三) 主体素质同两者融合相适应的规律 | 第179-184页 |
(四) 党的学风影响两者融合的规律 | 第184-189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思路 | 第189-267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在实践层面的融合 | 第189-219页 |
(一) 从解决人与自身的矛盾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 第190-207页 |
(二) 从解决人与人的矛盾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 第207-216页 |
(三) 从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 第216-219页 |
二、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在学术层面的融合 | 第219-250页 |
(一)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人性观的融合,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观 | 第220-225页 |
(二)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人生境界观的融合,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生境界观 | 第225-234页 |
(三)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生死观的融合,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死观 | 第234-244页 |
(四)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孝道观的融合,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孝道观 | 第244-250页 |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融合 | 第250-259页 |
(一) 中华民族精神的界定 | 第250-252页 |
(二)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 第252-259页 |
四、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 第259-265页 |
(一) 着力扭转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困境 | 第259-262页 |
(二) 普及中国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 | 第262-265页 |
五、警惕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渗入 | 第265-26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67-277页 |
后记 | 第277-2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