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一、饮食疗法的概述 | 第11-13页 |
| 1 何谓饮食疗法及饮食疗法的重要性 | 第11页 |
| 2 中医饮食疗法的源流及特色 | 第11-13页 |
| 二、《伤寒杂病论》的食疗思想及应用方法 | 第13-57页 |
| 1 预防为主 | 第13-14页 |
| ·未病先防 | 第13-14页 |
| ·已病防变 | 第14页 |
| 2 三因制宜 | 第14-21页 |
| ·因人制宜 | 第14-20页 |
| ·强弱体质 | 第15-16页 |
| ·诸家体质 | 第16-19页 |
| ·不同的生理时期 | 第19-20页 |
| ·因时制宜 | 第20页 |
| ·因地制宜 | 第20-21页 |
| 3 扶正培本 | 第21-28页 |
| ·治疗方面 | 第22-26页 |
| ·立法组方,多用补中益阴之品 | 第22-23页 |
| ·讲究煎服方法,以护胃为宗 | 第23页 |
| ·谨慎用药,以免过剂伤正 | 第23-26页 |
| ·护理方面 | 第26-28页 |
| ·五谷调养 | 第26-27页 |
| ·饮水调理 | 第27页 |
| ·服药禁忌 | 第27-28页 |
| ·停药损谷,以待自愈 | 第28页 |
| 4 广用食品 | 第28-30页 |
| ·食品使用总数 | 第28-29页 |
| ·食品使用频率 | 第29-30页 |
| 5 药食并用 | 第30-36页 |
| ·药食并用频率高 | 第32-34页 |
| ·药食并用的结合形式多 | 第34-35页 |
| ·药食并用的配伍关系 | 第35-36页 |
| 6 善用溶媒 | 第36-38页 |
| ·水类溶媒 | 第36-37页 |
| ·特殊溶媒(其它溶媒) | 第37-38页 |
| 7 饮食宜忌 | 第38-52页 |
| ·饮食有节 | 第38-40页 |
| ·食用禁忌 | 第40-45页 |
| ·五脏病禁 | 第40-41页 |
| ·四时食禁 | 第41-43页 |
| ·患病期间食禁 | 第43-44页 |
| ·特殊生理时期食禁 | 第44页 |
| ·食用方法禁忌 | 第44-45页 |
| ·合理配搭 | 第45-48页 |
| ·饮食卫生 | 第48-51页 |
| ·其它条文 | 第51-52页 |
| 8 以食救急 | 第52-57页 |
| ·以食解毒 | 第52-56页 |
| ·食物中毒 | 第53-55页 |
| ·饮食不化 | 第55页 |
| ·其它 | 第55-56页 |
| ·以食救卒死 | 第56-57页 |
| 三、《伤寒杂病论》中的日常食物及食药兼用品 | 第57-140页 |
| 1 《伤寒杂病论》中的日常食物 | 第57-84页 |
| ·酒(清酒、白酒) | 第57-60页 |
| ·泉水 | 第60-61页 |
| ·甘澜水 | 第61-62页 |
| ·麻沸汤 | 第62页 |
| ·潦水 | 第62-63页 |
| ·井花水 | 第63页 |
| ·清浆 | 第63-64页 |
| ·人乳 | 第64-65页 |
| ·东流水 | 第65页 |
| ·粳米 | 第65-71页 |
| ·使用方法 | 第66页 |
| ·作用 | 第66-69页 |
| ·巧用糜粥 | 第66-67页 |
| ·入药同煎 | 第67-68页 |
| ·白饮和服 | 第68-69页 |
| ·妙用米粉 | 第69页 |
| ·含粳米的方剂整理 | 第69-71页 |
| ·饴糖 | 第71页 |
| ·大麦 | 第71-72页 |
| ·小麦 | 第72-73页 |
| ·大豆 | 第73-74页 |
| ·豆黄卷 | 第74页 |
| ·曲 | 第74-75页 |
| ·葱白 | 第75页 |
| ·蒜 | 第75-76页 |
| ·韭菜 | 第76-77页 |
| ·冬瓜 | 第77页 |
| ·冬瓜仁 | 第77页 |
| ·羊肉 | 第77-78页 |
| ·鸡子黄 | 第78-79页 |
| ·鸡子白 | 第79页 |
| ·鸡肝 | 第79页 |
| ·鸡血 | 第79-80页 |
| ·猪膏(猪脂) | 第80页 |
| ·猪肤 | 第80-81页 |
| ·猪骨 | 第81页 |
| ·牛肚 | 第81-82页 |
| ·獭肝 | 第82页 |
| ·苦酒 | 第82-83页 |
| ·食盐 | 第83-84页 |
| ·戎盐 | 第84页 |
| 2 《伤寒杂病论》中的食药兼用品 | 第84-140页 |
| ·甘草 | 第85-94页 |
| ·生姜 | 第94-99页 |
| ·大枣 | 第99-104页 |
| ·干姜 | 第104-108页 |
| ·茯苓 | 第108-111页 |
| ·蜜 | 第111-114页 |
| ·杏仁 | 第114-116页 |
| ·牡蛎 | 第116-118页 |
| ·阿胶 | 第118-119页 |
| ·栀子 | 第119-121页 |
| ·淡豆豉 | 第121-122页 |
| ·桃仁 | 第122-123页 |
| ·桔梗 | 第123-125页 |
| ·橘皮 | 第125-126页 |
| ·葛根 | 第126-127页 |
| ·蜀椒 | 第127-128页 |
| ·百合 | 第128-129页 |
| ·薤白 | 第129-130页 |
| ·薯蓣 | 第130-131页 |
| ·薏苡仁 | 第131-132页 |
| ·赤小豆 | 第132-133页 |
| ·紫苏叶 | 第133-134页 |
| ·麻子仁 | 第134-135页 |
| ·乌梅 | 第135-136页 |
| ·萎蕤 | 第136-137页 |
| ·酸枣仁 | 第137-138页 |
| ·菊花 | 第138-139页 |
| ·肉桂 | 第139-140页 |
| 结语 | 第140-1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1-144页 |
| 附表 | 第144-148页 |
| 附表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布的二次《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 | 第144-145页 |
| 附表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布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 | 第145-146页 |
| 附表3:纯药物性方剂 | 第146-147页 |
| 附表4:食品中毒的原因和预防 | 第147-148页 |
| 致谢 | 第148-149页 |
| 个人简历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