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密集场所风险评估理论与标准化方法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6页 |
·人员密集场所的界定 | 第12-14页 |
·人员密集场所的特点 | 第14-15页 |
·人员密集场所的人员密集性造成损失的严重化 | 第14页 |
·人员密集场所的聚集性导致风险的多样性 | 第14-15页 |
·人员密集场所的复杂性扩大风险的连带性 | 第15页 |
·相关概念 | 第15-19页 |
·风险 | 第15-16页 |
·安全 | 第16-17页 |
·危险 | 第17页 |
·危机 | 第17-19页 |
·人员密集场所风险评估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19-22页 |
·关于风险的研究 | 第19页 |
·风险管理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9-20页 |
·风险评估分级的基本理论 | 第20页 |
·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 | 第20-22页 |
·人员密集场所的风险评估分级 | 第22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3-26页 |
2 人员密集场所的宏观背景研究 | 第26-35页 |
·城市与城市化 | 第26-27页 |
·城市的特点 | 第27-28页 |
·城市化的影响 | 第28-29页 |
·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 第29-30页 |
·现代化与现代性 | 第30-31页 |
·现代性的特征 | 第31-33页 |
·经济上的工业化 | 第31页 |
·政治上的民主化 | 第31-32页 |
·社会上的城市化 | 第32页 |
·文化上的世俗化 | 第32-33页 |
·组织上的科层化 | 第33页 |
·观念上的理性化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3 人员密集场所人员的流动特性与拥挤机理 | 第35-49页 |
·人员密集场所的人群社会学分析 | 第35-38页 |
·人群的特点 | 第36页 |
·人群的符号象征 | 第36-37页 |
·人群的分类 | 第37-38页 |
·人员密集场所的人群行为特性 | 第38-43页 |
·人员行为特性研究的基本术语 | 第39页 |
·行人流基本参数关系模型 | 第39-41页 |
·行人流宏观行为特性 | 第41-42页 |
·行人流微观行为特性 | 第42-43页 |
·群集流动理论 | 第43-45页 |
·集结群集人数 | 第44页 |
·流出群集人数 | 第44-45页 |
·滞留群集人数 | 第45页 |
·疏散结束时间 | 第45页 |
·人群拥挤机理 | 第45-46页 |
·群集行为 | 第46-48页 |
·成拱现象 | 第46-47页 |
·异向群集 | 第47-48页 |
·异质群集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 | 第49-64页 |
·不同学科中的风险定义 | 第49-53页 |
·技术风险视角 | 第49-51页 |
·风险的社会学定义 | 第51-52页 |
·风险的文化学定义 | 第52页 |
·风险的经济学定义 | 第52页 |
·风险的心理学定义 | 第52-53页 |
·风险的特征 | 第53-56页 |
·风险来源的复杂性 | 第53-54页 |
·风险本质的双重性 | 第54页 |
·风险后果的严重性 | 第54-55页 |
·风险的有限可计算性 | 第55页 |
·风险的时空特性 | 第55-56页 |
·风险的分类 | 第56-57页 |
·按照风险的引发因素分类 | 第56页 |
·按照风险的历史形态分类 | 第56-57页 |
·按照主观认知进行分类 | 第57页 |
·风险研究的历史 | 第57-58页 |
·单一风险期 | 第57页 |
·风险启蒙期 | 第57-58页 |
·风险焦虑期 | 第58页 |
·全球风险社会期 | 第58页 |
·风险的数学模型 | 第58-60页 |
·风险社会的相关理论 | 第60-63页 |
·新风险理论 | 第60页 |
·风险文化理论 | 第60-61页 |
·制度风险社会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5 风险评估的基本模式 | 第64-75页 |
·风险识别 | 第65-68页 |
·风险源的类型 | 第66-68页 |
·风险识别的方法 | 第68页 |
·威胁评估 | 第68-70页 |
·辨识威胁的种类 | 第68页 |
·收集威胁主体相关情况 | 第68-69页 |
·预测威胁主体的目的 | 第69-70页 |
·资产评估 | 第70页 |
·脆弱性分析 | 第70-72页 |
·风险损失评估 | 第72-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6 人员密集场所的风险评估 | 第75-108页 |
·风险识别 | 第75-85页 |
·自然灾害风险 | 第75-78页 |
·公共卫生风险 | 第78-79页 |
·人为风险 | 第79-84页 |
·恐怖袭击 | 第84-85页 |
·人员密集场所的威胁评估 | 第85-98页 |
·群体性挤踏 | 第86-88页 |
·火灾 | 第88-93页 |
·自然灾害 | 第93-96页 |
·恐怖袭击 | 第96-97页 |
·公共卫生事件 | 第97-98页 |
·人员密集场所资产评估 | 第98-99页 |
·人员密集场所脆弱性分析 | 第99-106页 |
·场所自身的脆弱性分析 | 第99-104页 |
·场所内人员的脆弱性分析 | 第104-105页 |
·场所内物资设备的脆弱性分析 | 第105页 |
·场所周围环境的脆弱性分析 | 第105-106页 |
·人员密集场所风险损失评估 | 第106-107页 |
·人员伤亡 | 第106页 |
·财产损失 | 第106页 |
·其他负面影响 | 第106-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7 人员密集场所风险的标准化分级 | 第108-140页 |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108-109页 |
·系统性原则 | 第108页 |
·层次性原则 | 第108-109页 |
·可行性原则 | 第109页 |
·普遍性原则 | 第109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09-112页 |
·人员密集场所风险评估的综合评估方法 | 第112-121页 |
·模糊综合评估法 | 第112-117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117-121页 |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 第121-135页 |
·构造判断矩阵 | 第122-129页 |
·计算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值 | 第129-130页 |
·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130页 |
·层次总排序 | 第130-135页 |
·人员密集场所风险评估指标赋值 | 第135-139页 |
·人员密集场所总体风险指标的综合量化分析 | 第135页 |
·威胁评估指标的量化分析 | 第135-137页 |
·脆弱性分析指标的量化分析 | 第137-138页 |
·损失评估指标的量化分析 | 第138-139页 |
·本章小结 | 第139-140页 |
8 人员密集场所风险评估的实证研究 | 第140-163页 |
·C 商场的风险评估 | 第140-152页 |
·大型商场的特点 | 第140-141页 |
·C 商场的基本情况 | 第141-142页 |
·评估专家的选择 | 第142页 |
·C 商场的模糊综合评估 | 第142-152页 |
·G 幼儿园的风险评估 | 第152-158页 |
·幼儿园的基本特点 | 第152-153页 |
·G 幼儿园基本情况 | 第153-154页 |
·G 幼儿园的模糊综合评估 | 第154-158页 |
·奥运场馆的风险评估 | 第158-162页 |
·建筑特点 | 第158页 |
·设备特性 | 第158-159页 |
·人员行为分析 | 第159页 |
·安全管理体制 | 第159-160页 |
·场馆周边交通系统 | 第160-161页 |
·场馆周边建筑 | 第161页 |
·奥运场馆的模糊综合评估 | 第161-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162-163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63-165页 |
致谢 | 第165-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1页 |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71-172页 |
个人简历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