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与调解相结合制度探析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前言 | 第7-9页 |
一、仲裁和调解概述 | 第9-19页 |
(一) 仲裁概述 | 第9-12页 |
1、仲裁的概念 | 第9-10页 |
2、仲裁的性质 | 第10-12页 |
(二) 调解概述 | 第12-17页 |
1、替代性争议解决方式(ADR)概说 | 第13页 |
2、调解的概念 | 第13-16页 |
3、调解的性质及类型 | 第16-17页 |
(三) 调解与仲裁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 第17-19页 |
1、仲裁与调解的共同性 | 第17-18页 |
2、仲裁与调解的差异性 | 第18-19页 |
二、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起源和发展 | 第19-27页 |
(一) 仲裁与调解相结合概述 | 第19-21页 |
1、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概念和方式 | 第19-20页 |
2、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性质 | 第20-21页 |
(二) 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起源和发展 | 第21-24页 |
(三) 仲裁与调解相结合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意义 | 第24-27页 |
1、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纠纷的多元化趋势 | 第24页 |
2、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优点 | 第24-25页 |
3、仲裁与调解相结合在中国的实行 | 第25-27页 |
三、国际社会对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不同态度 | 第27-38页 |
(一) 国际社会的不同态度 | 第27-28页 |
1、英美法系 | 第27-28页 |
2、大陆法系 | 第28页 |
(二) 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理论交锋 | 第28-31页 |
1、反对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理论观点 | 第29-30页 |
2、赞成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理论观点 | 第30-31页 |
(三) 《国际商事调解示范法》相关规定 | 第31-38页 |
1、《国际商事调解示范法》的制定和影响 | 第31-32页 |
2、《示范法》有关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规定 | 第32-34页 |
3、《示范法颁布和使用指南》对相关规定的逐条评价 | 第34-37页 |
4、《示范法》对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态度 | 第37-38页 |
四、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38-47页 |
(一) 仲裁与调解相结合在世界上的发展 | 第38-44页 |
1、亚洲各国和地区 | 第38-40页 |
2、欧洲各国 | 第40-41页 |
3、美洲和大洋洲各国 | 第41-43页 |
4、国际组织 | 第43-44页 |
(二) 仲裁与调解相结合在中国的最新发展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